当前位置: 内燃机 >> 内燃机优势 >> 临港视界氢能概述值不值得发展以及如何
表1:氢燃料电池对比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氢燃料电池储能较灵活,如果分配合理可以满足从个人到家庭最终到整个社区的多种规模储电需求。然而,在每一种规模中,氢燃料电池都面临着竞争和挑战。在个人及家庭使用中,氢燃料电池最优选是PEMFC,而竞争对手则是锂电池。这两种电池共同的优势在于放电快,可以快速补充能源缺口,而且可以常温运行。PEMFC的优势在于其不易衰竭,但是高成本一直是其痛点。PEMFC的催化剂用的是碳支撑的铂,而铂是价格最高的金属之一,在整个燃料电池堆重量占比以千分或者万分计价格却占了将近40%。锂电池相比成本近几年一路走低,而且能量转换效率高达95%,比PEMFC高了30几个百分点。然而,锂电池易衰竭,低温环境会影响其性能,且能量密度低于氢。对于个人和家庭储能,成本会在消费者心中占重要地位。因此,锂电池会持续占据领先。而接下来就是PEMFC和蓄电池的技术突破赛跑:PEMFC需要找到更廉价的催化剂以降低其成本,而蓄电池则需要找到方式延缓衰竭并增加能量密度。在大规模使用中,氢燃料电池的代表是MCFC和SOFC,需要面对机械能储能的竞争。机械能储能的原理是机械能转化。在储电时,电能推动重物或水累积势能;放电时,势能转化为动能带动涡轮发电。机械能储能转化效率在80%上下,而MCFC和SOFC配合蒸汽涡轮转化效率可以达到85%,相差不大。三者也都存在放电慢的缺点。然而,机械能储能对地势有一定要求,需要大型设施且难以搬迁;而氢燃料电池可以任意放置且可以搬运、迁址。同时,MCFC和SOFC不需要贵金属作为催化剂,成本可控。然而,两种氢燃料电池也面临高温带来的衰竭问题。另外,MCFC和SOFC的储能上限较低,适用于为社区储能,而机械能储能可以作为城市规模储电。短期内,两者可以区别发展:氢燃料电池作为社区规模储电,而机械能储能为城市储电。然而,在新能源时代,大多数专家对于未来能源做出了分布化、智能化的预测,未来的能源体系最大单位有可能就是社区规模。因此,MCFC和SOFC在这一方面前景会更好,但是需要解决高温衰竭的问题。2、交通氢能源在交通领域有两种思路:氢燃料电池以及氢内燃机。氢燃料内燃机的思路是用氢燃料代替燃油应用于内燃机。氢燃料内燃机的优势在于内燃机技术成熟,成本低、且不需要纯氢。然而,内燃机能源转化效率低,且会促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在高温下合成氮氧化物。氮氧化物是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如果要避免氮氧化物产出只能通过稀释氢气降低内燃机温度,这会极大牺牲发动机功率。现在电动汽车(无论是蓄电池车还是燃料电池车)动力输出迅速、能量使用率高等优势已经凸显出来,内燃机正逐渐被淘汰。氢燃料电池汽车(简称HFCV或FCV)是目前的主流发展方向。氢燃料电池车通过氢燃料电池在车辆上当场发电为电机提供电力驱动汽车。由于温度和体积限制,FCV普遍采用PEMFC。氢燃料电池车(FCV)主要竞争对手是插电式电动车(BEV)。表2:燃油车、BEV和氢燃料电池车价格对比氢燃料电池的劣势在于价格以及效率。为了保证可比性表2选择了相同级别的车。可以看到氢燃料电池车价格是其中最高,这也导致了FCV销售数据的惨淡。在北美市场,年三款氢燃料电池汽车总销量为辆,这个数字在电动车销量榜排不进前10。而在欧洲市场,FCV独苗现代Nexo以辆在所有39款电动车中排名倒数第八。缺乏设施也是销量惨淡一大原因。据统计,全美现在只有个加氢站,却有个充电桩。效率较低也是FCV一大痛点。现在流行的锂电池能源转化效率已经可以高达95%,与转化效率高达90%的电动机组合后BEV的总体能源转化效率高达85.5%,而FCV只有45%的转化效率。如果要溯源到能源的来源,效率差别会更大:BEV高达73%,而FCV只有22%。图3:BEV与FCV全过程转化效率对比表3:燃油车、BEV和氢燃料电池车性能对比FCV的优势在于能源补充便利性以及能量密度。氢的能量密度大,一箱氢可以提供超过公里的里程。可以看到,FCV虽然里程上暂时还不如同级别燃油车,但是普遍好于同级别BEV。充电时长一直以来都是BEV的主要痛点。即使是快充依然需要15分钟到半个小时,FCV加氢的时长则只需要3-5分钟。FCV动力已经能赶上燃油车,而扭矩方面已经达到BEV的水平。由于里程和加氢时长的优势,FCV更适合跑长途。而其不逊色于BEV的扭矩也可以支持其载重性能。BEV和FCV应该差异化发展。BEV适合作为家用乘用车:其价格低廉;充电桩容易安装甚至可以居家充电;一般城市上下班对里程要求也不高。而FCV适合作公交车、长途车、大型货运车等:里程长、加氢快可以满足长途;线路相对固定,只需在线路上安装加氢站;一般是大企业采购,可以承担高价。现在临港新片区氢能公交已经上路,而包括上汽、解放、东风、陕汽等公司都已经推出了氢能源重型车辆。3.工业氢气已经在工业中大范围使用了,是制氨、炼油等领域重要的还原剂。然而,氢气在工业领域的潜能似乎不止于此:在当今低碳发展中,工业由于对热能的大量需求,很难找寻化石能源的替代者。而氢能作为已知的唯一零碳排放的燃料被列为化石能源的一种重要的潜在替代方案。德国弗劳恩霍夫系统与创新研究所的团队研究了这种可能性,他们假设了将来氢能源完全替代化石能源的场景。结论是,如果要实现工业完全氢能化,需要-TWh等量的氢能(TWh为亿千瓦时,10^9度),需要-TWh的电力生产,高于年德国全国用电量(TWh)。而这不包括氢燃料电池车、氢储能等应用场景。换言之,工业全部氢能化将导致德国用电翻倍。而在我国冬季部分地区已经出现限电的情况,这个额外的负担是难以承担的。然而,就此否定氢能作为工业燃料也不可取。氢能0碳排放、能量密度高、不需要改变现在的燃料供热的模式这三大优势也是不可忽视的。氢能在未来低碳发展中会在工业中占一席之地,但是也会有其他模式并行发展。目前,太阳能集热和碳捕捉在工业中应用被摆上台面,工业节能也持续进行中。工业低碳化需要多项举措并行,而不是吊死一棵树上。Chapter3结论回到开头提出的两个问题。氢能作为刚起步的产业,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很多。甚至可以说,目前阶段的氢能在国家战略、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实用性都是不及格的。然而,氢能的潜力很大,是值得发展的。在国家战略方面,配合可再生能源以及太阳能制氢技术,氢能可以契合低碳战略;在技术可行性方面,氢能的各应用场景已经基本清晰,在重型车、大规模储能以及工业上有一席之地;而经济实用性方面则需要市场、产业、院校和实验室共同努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