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

张居正曾说吾非相,乃摄也他的一生的心血

发布时间:2023/3/25 2:22:09   

张居正曾说:吾非相,乃摄也。张居正一生的心血都毁在了这六个字上。张居正死后被抄家,正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人臣。

嘉靖、隆庆后,张居正上台主持万历新政,改革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明王朝的颓势。但是张居正死后被抄家,除了一条鞭法外,其他的都被废除,为何会这样?今天何以知世想跟大家聊聊自己的观点。

张居正的改革基础

做一件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心力,心就是想做这件事,力就是有能力做这件事。

张居正是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死于万历十年,实际上张居正的大部分政治生涯是在嘉靖、隆庆二朝。

嘉靖早期,世宗皇帝还是一个比较勤勉的皇帝,但是后期也是长期不理朝政,只顾求仙问道,正直的大臣被下狱,谄媚的官员却能够得到升迁,张居正看着是心急如焚,作为一个正直的人怎么不能劝谏皇帝呢?所以张居正果断的上了一篇《陈六事疏》:

自古圣帝明王,未有不亲近文学侍从之臣,而能独治者也.今陛下所与居者,独宦官宫妾耳。夫宦官宫妾,蛊复有怀当时之忧,为宗社之虑者乎?

张居正还算是比较委婉,借古讽今,海瑞就直言不讳了

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人以为薄于夫妇.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

说嘉靖有违夫妇、君臣、父子之道,五常当中你三个都不行,你罔为君父啊,怪不得嘉靖气的要把海瑞下狱。不过这也能够看得出来,嘉靖皇帝的所作所为已经引起很多人不满了。

继位的隆庆皇帝又和他爹差不多,而且还比嘉靖更好女色,日为娱乐游幸无时,嫔御相随,后车充升,所谓女宠渐盛者,未尽无也。

皇帝不干正事整日在后宫寻欢作乐,下面官吏贪腐横行,又有俺答这等外患,国家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张居正愁啊,居庙堂之高却不能忧其民,此非人臣之道,但是张居正也没办法,只能把自己崇高的理想抱负埋藏在心中,伺机等待,终于等到了万历皇帝继位。

皇帝年幼,自高拱被驱逐,张居正终于在李太后和冯保的支持下当上了内阁首辅,但是首辅不是丞相,更不是皇帝,六部也不归内阁领导,也就是说张居正是没有直属手下的,为了改革就只能在六部当中安排自己的人才行。

张居正改革的核心,一是上二是下。对上而言就是一定要有冯保和李太后的支持,内阁加上内廷的权力才相当于丞相,而李太后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则等于皇帝,万历新政必须要有这些人的支持。

对下而言,六部的官员必须要支持改革,否则阳奉阴违,到了下面就不一定成什么样了。比如王安石的青苗法,本是想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贷款给农民,让他们不用借高利贷,但是到了下面却变成了农民被强制借款,大大增加了农民负担。所以张居正为了避免下面搞形式主义,把改革弄得面目全非,就必须能够监察这些官员,考成法是张居正变法最重要的一环。

张居正提出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必须要把那些不做事,互相推诿,不支持改革的人给踢出去,规定六部和督察院要做的事情必须要记下来,每月一清,再由六科给事中提交给内阁。通过这种方式,内阁成了实权部门,以内阁控制六科,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朝廷控制地方。自明朝废丞相,张居正又通过这种方式间接的控制了六部。

然后再用考成法打掉那些不支持自己,不支持改革的人,安排自己的亲信上位,对于万历新政来说,如果第一层地基是太后和内廷的支持,那么第二层地基便是这考成法。

比如梁梦龙、曾任户部、兵部侍郎,后为兵部尚书,他是张居正的学生,李幼滋大理寺少卿,户部侍郎,是张居正的同乡和亲家,王篆,曾任两京都御史,也是张居正的同乡和亲家,其他的我就不一一举例了,可以说在朝堂上形成了一个以张居正为首的改革派。

万历新政的阻力

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张居正不是瓦特,他没有改良蒸汽机,他也不是卡尔·本茨,发明了内燃机,天下钱粮总数没有增加,百姓富裕了,太仓库充实了,自然有的人钱就少了。他是一个政治家,他改变的是蛋糕分配方式,而不是蛋糕大小。

张居正丈量天下田亩,多出几百万顷纳粮的土地,本来这些地主的土地都是不纳粮的,现在要缴税他能不恨张居正?

裁剪多余的官员,减少宗室的禄米,即使是万历皇帝想要干什么花费钱粮的事情都必须经过张居正的允许,这难道不会引起别人的不满吗?

这是对新政不满的,也有对张居正这个人不满的,比如在夺情事件中,即使原来是张居正亲信的张翰、庞尚鹏等人也是反对夺情的。

也有对张居正、冯保以及李太后形成的铁三角不满的,认为应该归还大权于万历皇帝。

有人是反对张居正这个人,有人是反对新政、有人是不满张居正这个人、有人是反对冯保、李太后形成的铁三角,无论是反对这里面的哪一个,其核心都离不开张居正。

张居正夺情,万历大婚,形势发生改变

居正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明史·张居正传》

万历五年张居正夺情、万历六年神宗皇帝大婚,形式已经改变,但是张居正却没有发现这种变化,或者说没有重视这种变化。

张居正的爹死了,按理说张居正需要守制27个月的,但是他肯定不愿意守制的,而且他认为或许能够从这件事情中谋夺好处。

张居正再三上书要回家守孝,一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誉,二是为了把那些反对自己的人都揪出来,所以那篇《乞恩守制疏.》张居正写的颇费功夫。

是臣以二十七月报臣父.以终身事皇上,昔人所谓“报国之日长,报刘之日短”者也。如此则君臣父子之伦虽不得以并尽,而亦不至于相妨。

其中还用了《陈情表》当中的一句话,希望万历皇帝体谅自己的孝心,但是若看其他部分就感觉有些不对头了。

臣闻受非常之恩者,宜有非常之报。夫非常者固非常理之所能拘也

这不就是暗示万历皇帝不要被常理所拘束嘛,所以张居正写一篇《乞恩守制疏.》是挺废功夫的,既要面子又要里子。

大家看张居正几次上书,莫非真的想走?所以那些不是坚定支持张居正的人就跳出来了,要让皇帝体谅张居正的良苦用心云云,想要趁机赶走张居正。

虽然张居正在之前通过各种方式培养自己的党羽,把那些反对自己的人踢出朝堂,但是也有很多是没有公开和张居正作对的。通过夺情,张居正又揪出来大批不是坚定站在自己身边的人。张居正的权势达到了巅峰。

但是这也给张居正留下了不小的祸患,张居正的门客宋尧愈便是劝张居正夺情的人物之一,也是真的站在张居正的角度着想,他说:

“诚以此时飘然魏阙,服除之后,主上不忘老臣,安车屡命而后从容就途,以洗汉唐之陋,以复含鼓之风,岂非上臣之盛轨与!即不幸身去而谤讪蜂起,先皇之命在耳,两宫之口足征,主上之鉴如日,老臣之迹可按也,亦何藉要津利器以防民之口哉?故当去而去,即受祸,祸微;欲去,不得去,即祸不及身,其祸重。”

夺情给天下人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张居正堵不住天下悠悠之口,此时退下来,便是全身而退,若坚持,恐怕会有祸患。这个祸患便是先皇之命耳,张居正是顾命大臣,先皇委托他的任务是守好这片天下,交给万历皇帝。

直到张居正去世,他都没有完成权力的稳定交接。天下富足也好,贫穷也罢,在皇帝看来都是次要的,张居正作为臣子,最重要的事情没有办好。自万历大婚,皇帝已经是成人,张居正就应该把大权放归于皇帝,但是体验过权力的滋味之后谁又甘心放手呢?

在张居正主政的十年里,他一味的以皇帝年幼为理由,延缓交权,而且一再给万历皇帝施压。如在刘台案中,刘台攻击张居正善作威福,张居正虽上书乞归,但在奏折当中却是向万历皇帝施压:

“臣受先帝重托,既矢以死报矣。今皇上圣学尚未大成,诸凡嘉礼尚未克举,朝廷庶事尚未尽康,海内黎元尚未咸若,是臣之所以图报先帝者,未罄其万一也,臣岂敢言。

如此这般,待到万历成年又岂会不记恨呢?

结语:

张居正感天下之祸,所以决心变法自强,然而内阁首辅并无统领六部之权,若想要改革实行下去,一要有上面的支持,二要下面的人听话。上层基础就是李太后、冯保、张居正结成的铁三角,下层就是通过考成法以及政治打击安插支持改革的人。

但是这种情况就必然会引得别人的不满,比如说万历皇帝,天下共主结果却没什么权力。所以当张居正死了,李太后开始放权了,上层基础就不存在了,没有人统筹改革派,下层基础也不存在了。万历讨厌张居正,同时也需要在张居正死后清洗张居正留下的权力,封住反对派的口。他通过张四维打压张居正死后留下的势力,然后再用张四维丁忧一事把张四维赶出去,以达到朝堂上的平衡。

那么万历皇帝为什么没有继续支持改革呢?这毕竟是老朱家的天下啊?为什么商鞅遭车裂之刑,变法内容也并没有废除?

人虽然会对未来担心,但是仍然还会得过且过。你告诉他们不变法过几十年大明朝就要完蛋了,谁信你?即使相信,就会去做吗?

在烟草盒子上写着吸烟有害健康,该抽烟的人还是会抽烟,但如果你的医生告诉你,你已经得了肺癌,那么你就不敢了。

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急目前之所急,在变法当中能够直接得到好处的是普通老百姓,但是他们说话不管用。商鞅变法就有所不同,变法中废除旧世卿世禄制,那些旧贵族是非常痛恨商鞅的,但是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那些得到军功的人就会自觉维护变法,而且他们说话管用。所以秦孝公死了,商鞅也死了,反对派也很多,但是改革却能够延续下去。

万历新政都维系在张居正一人身上,张居正死了,新政也就完了。

吾非相,乃摄也。张居正认为自己相当于丞相了,却忘了大明朝哪有丞相?张居正有两层身份,第一就是内阁首辅,首辅无权,若想改革就必然要总揽大权。第二个身份是顾命大臣,若想做好顾命大臣,就要把权力交还于皇帝,张居正选了第一条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9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