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发展数字经济值得深思

发布时间:2023/3/23 14:43:40   

雷锋网AI科技评论按: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于10月25-27日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会议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浙江大学承办,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协办。

今年的大会主题是「大数据推动数字经济(BigDataDrivestheDigitalEconomy)」,CNCC邀请到近位国内外计算机领域知名专家、企业家到会演讲,当中就包括CCF名誉理事长、CCF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他的报告题目是《发展数字经济值得深思的几个问题》,在此次报告中,他提出如下观点:

发展数字经济要排除「极左」和「极右」的干扰大数据的影响难以被统计创新驱动=全要素生产率驱动要用历史眼光判断技术的作用数字化转型的方向

以下为他的演讲内容,雷锋网AI科技评论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整理。感谢李国杰院士对此文的斧正。

我早已不在第一线做研究开发,刚刚听RobertE.Kahn演讲,他年纪这么大了还在做研究,真的让我非常佩服,我现在只能当个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粉丝,起啦啦队员的作用。下面讲的技术都比较宏观。我不是经济学家,下一位讲者是北大经济系的孙祁祥教授,是真正的经济学家。所以接下来涉及一些跟经济相关的内容时,我会讲得稍快,或者干脆跳过去,以免在经济学家面前班门弄斧。

发展数字经济要排除「极左」和「极右」的干扰

这次演讲我强调的一个中心思想是,发展数字经济得排除左右两方面的干扰。极右的干扰是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的无视、墨守成规,导致错失发展机遇;极左的干扰是不顾国情,盲目冒进,对新技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现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经被列为国家战略,我们要满腔热情地拥抱驱动数字经济的新技术,但是不要只做表面文章,而应扎扎实实地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融入实体经济,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发展数字经济值得深思的几个问题》,我只是提出问题,没有给出答案,希望与大家共同研讨。

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收入达到18万亿元,大数据相关产业收入只有亿元(国家大数据发展规划要求年大数据相关收入达到一万亿元)。去年一年,我国大数据核心产业的收入是亿元(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收入大概在亿元左右)。

大数据核心产业只有亿元是什么概念?中国护肤面膜产业的年收入是亿,说明大数据核心产业和人工智能目前只相当于面膜产业的规模。大数据核心产业收入只占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的千分之一左右,如此弱小的大数据核心产业如何能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

我的理解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从资源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要素驱动。数据技术的本质是「认知」技术和「决策」技术。它的威力在于加深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产生新知识,发现新规律。大数据是数字经济关键的生产要素,它的作用是使各类经济活动朝着更加高效率、更高质量、更具备可持续性、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大数据的影响难以被统计

大数据的影响难以被统计,这是因为数字经济的统计中包含了许多传统产业的贡献,我们经常讲融合型数字经济的占比,这点一直让我感到困惑,数字经济的增量究竟在哪里?上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索罗提出一个悖论:到处都看得见计算机,就是在生产率统计上看不到。今天可能有一个相反的数字化悖论:在统计上常看到数字化的巨大作用,但在生产活动中还不易发现数字化的价值。实际上,大数据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上,更多体现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研模式、政府管理模式的改变和福利改进,特别是人们思想观念和认知方式的改变上。别太在意数字经济规模的统计数字。

现有使用的统计标准不适合数字经济,因为数字经济中有许多免费的应用没有计入GDP(伊甸园的GDP是0)。数字经济带来产品质量的巨大改进、产品种类的极大丰富、用户体验的明显改善,都无法在GDP中反映。不同的机构统计的口径不一致,测算的数字经济规模有几倍之差。根据联合国年的统计,全球数字经济规模只有2.5万亿美元,比中国信通院公布的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还小。

我们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9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