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

深氪从18层地狱爬出的理想36氪

发布时间:2025/4/9 12:15:59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http://nb.ifeng.com/a/20180523/6600898_0.shtml
李想和理想汽车SUV车型理想ONE抠门低调,抠门。即使理想汽车刚IPO融了亿元,市值最高将近亿美元。IPO当晚的庆祝聚会,原本只是计划搞一次撸串,这是理想汽车一贯的节约风格。但考虑到可能有投资人参加,才破格批准了一笔3万元预算,这才有了公司成立5年来规格最高、在西餐厅的一次聚餐。“抠厂”是理想汽车员工对公司的自嘲。在理想汽车内部有一则笑谈,年中秋节,员工去食堂就餐,意外发现有五仁月饼,有员工吐槽“公司好不容易发回月饼,也不发个好的”。食堂承包方的阿姨听了后不高兴,“你们以为是理想汽车买的?是餐饮公司看你们没月饼,自掏腰包给你们买的。”一位理想汽车离职员工告诉36氪,由于出差住宿上限只有元,一些常驻常州为工厂提供支持的员工,甚至会自己加钱住好一点的酒店。创始人李想也“抠”自己和高管。他自己在外出差一直都是经济酒店、经济舱。年美国CES期间,理想汽车副总裁刘杰带着3个高管去出差,一行人甚至没有住酒店,就挤在蔚来北美的员工公寓里,解决了住宿问题。当时就有蔚来员工感叹,“这在李斌肯定做不到。”“抠”让理想汽车做到了和同行几乎同样的产出,却只花费少很多的钱。李想曾公开说过,理想“一场发布会用了多万元,拿到上万订单。”相比之下,同行的一场发布会往往费用超过千万元,蔚来年第一次NIODAY发布会的费用更是超过万元。成本控制也是理想汽车的“铁律”。座舱团队想在改款车型中增加一个NPU(协处理器),“几百块的硬件成本,车机团队和李想整整沟通了大半年,一定要把功能定义、用户价值全部向李想理清楚,才能把他说服。”一位接近理想汽车高层的知情人士对36氪透露。长期高强度的成本、费用控制,让理想汽车只用50亿元,就维持了公司5年的运营支出,同时开发了SEV和SUV两款车型。理想汽车交付过万辆,就拿到了13%的毛利率,经营现金流为正——而投入超过亿元的蔚来,刚刚在今年第二季度实现8.4%的综合毛利率。这正是理想汽车今年IPO时被超额认购、市值一度追平蔚来汽车的重要原因。但仍然有部分员工对李想的策略不理解。多位理想汽车员工透露,公司在卖车之前只发放固定13薪,不涨薪不涨级,已经近3年没有加薪,逢年过节也几乎没有福利。直到今年6月,最新的职级和薪酬奖励制度才推出。理想汽车P7职级以上员工可以拿到股票,但其全公司0多人中仅有多人在P7级以上。“大家会怀疑,理想汽车的理想,可能只是李想的理想。”多位理想汽车离职员工向36氪说。非主流跟一路融资开挂的蔚来汽车不一样,理想汽车抠门的另一面,是融资艰难。当理想汽车进入冲刺量产交付的关键阶段,C轮融资却迟迟没有进展。“见了上百个机构,都说你挺不错,但是却没人投钱。”李想在一个视频栏目中谈起他在C轮融资时的状态,“我当时免疫系统就崩了,病了三个月。”从投人视角上看,李想、李斌此前都是汽车网站的创始人,但从事情本身看,两人在造车上选择了两条很不一样的路线。李斌沿着特斯拉的纯电动路线,讲了一个“中国特斯拉”的故事。但理想汽车要做的是油电混合动力车,这既很难对标特斯拉,也匹配不上中国新能源车重镇—北京市的电动车补贴政策。理想汽车的投资人、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早期拉着李想见了大量头部VC和PE等投资机构,“大家都很认可李想,觉得他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家,但是听到李想说不做纯电,就都犹豫了。”有股东向李想提议过,“要不咱就做纯电吧,融资好融,也好做。”相比纯电动的单一系统,增程方案的复杂度会明显提高,要考虑电动和内燃机两套系统的平衡,以及噪音共振和能量的损耗转换等问题。“李想当时的一句话就是,我这个车不是给VC做的,不是给投资人做的,我要做的是一个中国广大群体愿意用,而且买得起的车。”黄明明向36氪回忆。为什么两个看似经历相似的创业者,会选两条不一样的造车路线?李想跟李斌其实很不一样。李斌大开大合,长于自上而下做布局。在易车网时代,李斌年大比例稀释自身在易车的股份,引入百度、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这既为后来的易车私有化打开通道,也让自己站在了巨头阵营里——蔚来、易鑫集团以及摩拜单车等李斌的项目中,都有这些巨头资本来往穿梭的身影。多位投资人向36氪感叹过李斌对资本节奏的敏锐度,“尤其是卖出摩拜的那一次出牌”。但做汽车之家时的李想,除了早期引入过薛蛮子等人的天使投资,第二次融资就是IPO,在资本圈中的摸爬滚打并不算多。“李斌出身北大,精英光环,有一种往那一站,就能让机构投钱的能力,”一位参与过理想汽车项目的投资人士向36氪评价,“李想是个典型的产品经理,缺乏一种面向投资机构的sales(销售)经验。”华兴包凡对李想的评价是“bigboy”。“这个行业有些人城府比较深,有些人会考虑很复杂,但李想是个特别纯粹的人。”包凡说,“李想一谈到他在车上要做的一个新功能,就眉飞色舞。”李想的逻辑更自内而外。他“典型产品经理”的地方在于,是以用户需求作为一切决策的原点和底盘:特斯拉引领的纯电动路线,动力电池的成本和能量密度、充电效率、补能设施的普及率等等因素,都满足不了李想的产品原则。他的同事告诉36氪,李想最大的爱好就是车。因为晕车,李想必须自己开车。作为司机,李想喜欢宝马甚于特斯拉,从宝马到X6、X7,李想买过7、8辆宝马,但只买过3辆特斯拉,两辆ModelS,一辆ModelX。这让他对燃油车的行驶自由和电动车的续航焦虑都有更切身感受。“要做电动化的时候你要解决里程焦虑的问题,你不能做出来是一辆小众玩具,我希望做出来销量很大的产品。”李想在与同事张辉的访谈中说,从他自己的感受而言,他开特斯拉其实感觉非常好,但是每次想去更远地方玩的时候,还是要开他的奔驰S或者宝马X5。“真相是美国90%的家庭都有安装充电桩的条件,所以有了特斯拉优秀的表现;中国80%的家庭连固定停车位都没有,更不要说固定充电桩了。”在和同事张辉的访谈中,李想说,自己并没有故意在意是否和别人不一样,“而是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4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