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

绍兴市新昌县历史上最知名的六大名人,你知

发布时间:2022/10/12 16:18:21   
免费治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50321/4595319.html

新昌县,隶属浙江省绍兴市,地处浙江省东部,东与宁波市奉化区、宁波市宁海县交界,南边与台州市天台县交界,西南与金华市东阳市、金华市磐安县交界,西、北两面与嵊州市交界,与嵊州市同属新嵊盆地,全县陆域面积.7平方千米。年11月20日,新昌县乡镇行 区划调整为4个街道、6个镇、2个乡。年,新昌实现生产总值.4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3%。全县人均生产总值为元,折合美元,比上年增加美元。截至年末,全县总人口为人,比上年减少人。当然,新昌县自古至今人才济济,今天我们就来带大家了解下新昌县历史上最知名的六大名人。你知道新昌县的哪些名人呢?

位:杨信民

杨信民(年-年),名诚,以字行,浙江绍兴府新昌人。明永乐十八年(年)中举,宣德五年(年)任工科给事中,母亡,归家营葬,亲抬土石,称:“我葬我母,而专役他人,不安也。”服丧后,改刑科给事中。正统十四年(年)八月,英宗因土木堡之变被俘,景帝监国,因于谦推荐,命杨信民守备白羊口。时广东 萧养农民起义 围广州城,形势危急,广东人居京者联名奏请杨信民处置其事,乃以杨信民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士民闻而奔走相庆曰:“杨公来矣。”时广州被围久,将士战辄败,城门昼闭,禁民出入,城内樵薪殆尽。而乡下民众躲避起义 来者拒不纳,在城外多为所害,民众走投无路,参加起义 队伍。杨信民至,立即开城门,开粮仓,刻木锲给百姓作通行证,允许出入。 萧养即将投降,而都督董兴大 至。义 看情势有变,也改变了计划。而正在这节骨眼上,杨信民突然暴卒而亡,时为景泰元年(年)三月。

第二位:潘晟

潘晟(年-年),字思明,号水濂,一作水帘,浙江新昌人。明朝礼部尚书,进士出身。嘉靖十九年(年),潘晟考中乡试第七名。嘉靖二十年(年),潘晟通过会试,并在殿试夺得榜眼,被授予翰林编修,协助修编《大明会典》。隆庆四年(年),累官至礼部尚书,三年后致仕去。万历十年(年),以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召,因张居正故去遭弹劾,未及上任即罢去。潘晟不仅在 治上是位改革派,而且为官清廉,居家遇灾荒,多次开私仓施粥救济饥民。还捐田百亩充当县学基金,解决生员膳宿和科考的困难,因此深受县民爱戴。

第三位:吕志涛

吕志涛(年11月4日-年1月11日),浙江省新昌县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结构工程专家。是中国预应力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年6月东南大学结构工程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从事土木建筑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工程实践。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吕志涛完善了混凝土结构计算理论,如:提出了两类斜裂缝理论,建立了钢筋混凝土双向偏拉构件计算及抗剪设计、预应力损失计算方法,并列入设计规范。提出了预应力结构抗震设计、裂缝控制和超静定预应力结构计算方法,为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发展了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包括高层大跨结构、转换层结构和巨型结构体系等。

第四位:金东寒

金东寒,男,汉族,中共 员,年1月出生,浙江新昌人,动力机械工程专家。年毕业于中国舰船研究院并获博士学位。年任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总工程师,年2月至年6月任所长兼总工程师。兼任中国内燃机学会理事长、国际内燃机学会理事会(CIMAC)副主席、上海市科协副主席、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中船重工集团公司顾问、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内燃机工程》杂志主编。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东寒长期从事新型发动机及其动力系统研究与应用开发。21世纪初,主持研制成功的特种发动机动力系统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并在重大工程中批量应用,是中国该领域的开拓者。

第五位:沙风

沙风(.09~.12.25),男,原名吕济人,浙江新昌人,中国共产 员,原中国人民解放 装甲兵副司令员,中国共产 十大、十一大代表。年参加革命,年加入中国共产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教员、参谋、营教导员兼营长、副团长、科长、处长等职,参加了洪泽湖、小刀会、山子头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团长、团长兼 委、师参谋长、副师长等职,参加了宿北、胶河、南麻临朐、高密、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副师长、师长、装甲兵技术部部长、 坦克学校副校长,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装甲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国务院农林部部长等职。年晋升少将 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 独立功勋荣誉章。年12月25日,沙风同志因病在中国北京逝世,享年95岁。

第六位:徐诵明

徐诵明,字轼游,别号清来,年10月20日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城关镇。教育家和病理学家,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和现代医学教育的先驱,中国病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早年赴日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年毕业于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部。[2]中国老一辈的医学教育家和病理学家。几十年内曾担任多所医学院院长,并领导医学教育工作。为建立中国的病理学科、培养病理学人才和推动、发展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年11月至年8月任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年至年任北平大学代理校长、校长。年后,他先后担任西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同济大学校长、沈阳医学院院长等职。建国后,任人民卫生出版社社长、《中华医学杂志》总编辑等职,是第三、五届全国 协委员。年在北京逝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04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