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

深入浅出,教导有方,这个老师讲工科有意思

发布时间:2024/9/15 16:11:40   
北京中科忽悠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5.html
“内燃机和发动机到底有什么区别?汽轮机又是什么?”复杂的工科知识在林晞晨老师的讲解下变得简单易懂,让我们一起看看林老师怎样玩转工科课堂,解答工科难题。快来和文小新一起看看吧!个人简介:林晞晨,年来到文华学院,现在机电学部机械系,船舶系,能源系都有相应的教授课程。于年3月至年5月参加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举办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网络培训示范班,考核合格;年在所属高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表现优异,成绩突出,获得“新秀奖”;在防疫抗疫期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勇于担当,无私奉献,被评为“文华学院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年10月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湖北赛区荣获一等奖。走进实际,循循善诱众所周知,物理和化学的知识讲起来是十分枯燥无味的,学生对于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也并不是都很高。“理工科属于比较难,课前要准备清楚,哪些知识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哪些部分属于一个基础,在内容很多的情况下,要让学生了解问题的来源。”林晞晨老师这样说到。他也这样做了,林晞晨老师上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实际事物来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我在讲内燃机,发动机的时候就会和汽车,摩托车联系,现在很多学生在学驾照,就会把内燃机的性能与科目二,三放在一起,比如内燃机在第一负荷下工作会和科二倒车入库联系,更高的性能就会和科三路考,速度结合,由此加深同学们的印象。”林晞晨老师也会经常带一些发动机等物理相关模型或者是找些动态商业化有关汽车视频或图片去给学生授课,通过模型来建立生活与学习的联系。最重要的是,林晞晨老师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课上很多都需要做实验,而学校在器材这些方面还有些不足,林老师就想到去华科的内燃机实验室,去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参观与模仿,并让学生们结合所学知识,亲自动手去研究这些机器。通过去实验室的观摩与学习让同学们更深层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谆谆教导,诲人不倦林老师虽然教授工科,但却并没有那么严厉,而是悉心教导,帮助他们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那些基础略微薄弱的学生,平时也会多多的鼓励他们,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着想,同学会反映有些内容听不懂,我便会了解是哪一方面,并进行重复和深度讲解。”林晞晨老师表示工科有些问题是很难的,同学不知道也很正常,但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会要求他们掌握。在疫情期间,林老师会开启雨课堂会提前准备好需要讲解的资料,让学生做好预习并上面布置好作业,开启雨课堂推送及钉钉语言会议同步相结合的双平台教学模式,从而带给学生更生动地讲解。在此期间,林老师的《内燃机原理》课堂会设置题目学生积极参与,及时参与讨论,能够实时通过弹幕文字进行反馈,能与教师提出的一些话题参与互动,也有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船海系的学生比较少,所以老师便会一个一个细心教学,争取让每一位同学在疫情期间不掉队,帮助他们消化所学知识,也时常会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来调整方案前路漫漫,上下求索“既要给学生解惑,也要给自己解惑。”林老师说到。从事教育工作这么多年,林老师从未停止学习,并不只限于“能把书教好就行”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教书这些年,林老师的讲义都会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而适当调整。有可能每一年都需要把教案改动,但林老师却不厌其烦,反而觉得一次一次地修改会对自己和学生有很大的提高,也让自己及时认识到一些讲课的不足,从而填补一些知识的空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林晞晨老师认为,必须要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定位,把自己的专业特长与科研相结合,不仅仅是做一个经验型的教师,而是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用科研推动教学。最近一段时间,林老师除了教授船海系,能源系,机械系的大量课程外,还在做一个横向项目的试剂流体力学特性实验,是研究一种化学试剂对电池薄膜生产线的影响。林老师的每一天都格外的繁忙,这么多专业的课程,这么大的研究,但林老师却孜孜不倦,依然坚持在做,并且努力把这个实验达到最好的标准。这样关于物理方面的研究,需要不断实验,寻找规律,反复摸索,积累经验,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仿佛已是家常便饭,在林晞晨老师眼中失败反而能让他更快进步。来到文华学院这么多年,林老师依然认为科学研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从开始的一无所知,然后逐步深入,最后作出成果。这就像走在森林里探宝,最后找到科学宝藏的时候,那真是种享受。这种乐趣,是对自己最大的回馈。”个性化教育,定制式指导“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在教育中需要重视与个性发展有关的个体的独立意识、自信心,以及多种能力的培养”来到文华学院这么长时间,林老师认为我校推行的个性化教育让他受益匪浅。他认为教育从来就不是生硬,枯燥乏味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在接受知识的速度上也是大不相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因材施教。“有的同学接受能力快便可以更深层次进行引导;有的同学接受能力比较薄弱就先让他把基础抓住,多巩固基础再进行提高。”林老师说道比起一味的用概念灌输,他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入大学以后,没有老师和家长严格的监督,学习更重要的是靠自己。“我会去刻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林老师认为实践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是将领,实践是士兵”他经常会带学生去做实验,感受实物带来的魅力,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给予适当的点播,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规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旦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会有想要深入了解的好奇心,自己就会去了解学习,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经常还会有学生晚上给我打电话问问题我们就会一起去探讨那些难题。”林老师笑着说到。以个性化为起点,围绕“潜能、立志、空间三个方面,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林老师一直坚持在做的。老师寄语“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人生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习,希望文华学院的同学们,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都不要停止学习,不断试错,不断修正,不断学习,永远保持好奇心。来源:文华学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0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