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内燃机 >> 内燃机资源 >> 陈学谦2030年到2035年,中国氢燃料
凤凰网财经讯11月2日,由凤凰卫视、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WWF)主办,落基山研究所(RMI)、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CTeam)联合主办的“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在北京召开,凤凰网财经进行全程报道。本届峰会以“绿色发展,碳路中国”为主题,盛邀近70位政商学界顶级嘉宾,共商低碳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切实有效的有关行动。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副秘书长陈学谦分享了中国氢能的发展和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前景。
陈学谦提到,年我国的碳排放占据了全球的三分之一,为亿吨,其中有56%是来自于商用车。商用车如何减碳?他认为有两个路径:一是电动化,一是氢燃料电池。“在重载低温包括长途领域里面,氢燃料电池有它独特的应用场景,主要是加注时间短,续航里程长,适用低温启动。”他说。
氢燃料电池的应用前景如何?陈学谦介绍,到年6月,我国的氢燃料电池车累计是辆,加氢站座。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年)的预测,年到年之间,中国氢燃料电池车的保有量将达到万辆,也就是说增长空间有望是百倍。
目前在我国已经有不少氢燃料电池的应用案例。陈学谦一一介绍了山东氢进万家项目、河钢氢能重卡、冬奥氢能客车等案例。其中,今年北京冬奥会配套辆氢能客车,实现了89万公里的续航以及吨的碳减排。陈学谦表示,“冬奥的测试给大家做了一个证明,那就是在极寒的恶劣条件下,高频次的应用,氢燃料电池是经得起考验的。”
以下为陈学谦演讲全文:
主持人:
在国家和地方政策以及市场的大力推动下,氢能一跃成为近期能源和低碳领域的热门词汇,而氢在交通特别是重型卡车与船舶领域同样也是零碳转型的重要解决方案。
我来为大家介绍下一位演讲嘉宾陈学谦,主要从事可再生能源与氢能产业政策及行业研究工作,参与撰写国际氢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关于国内外氢能产业发展及未来应用场景的报告,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等多个氢能相关的产业报告,接下来让我们掌声欢迎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的陈学谦副秘书长,为我们分享中国氢能的发展和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前景,掌声欢迎!
陈学谦: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我来自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非常感谢组委会的邀请。今天我从氢能的角度给大家介绍在交通零碳转型中的作用和实践。
首先讲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大家都知道,年9月份总书记提出双碳目标之后,又在全球掀起了一轮双碳承诺的热潮,到了年底已经有个国家加入了双碳目标的承诺,也覆盖了我们全球88%的碳排放、85%的人口和90%的GDP。
在现阶段,我们大部分的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碳达峰,都在往碳中和上进发。中国在年实现碳达峰,年实现碳中和。现在中国的碳排放是亿吨,大概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左右。经常有一个说法是碳的制约是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平衡的政策。
对于中国而言,我认为这是一个制约,也是动力,另外也是机遇。这个机遇在哪里?在我们目前已经成为第一的风电和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正在快速发展的氢能产业之中,这是我们发展的机会。
发展氢能有两个基本逻辑:一个是国家能源安全,一个是低碳发展。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缺少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我们的对外依存度,石油达到72%,天然气达到42%。实际上我们是缺少液态能源和气态能源。氢能作为可以由零碳能源制取的气态能源,它完美地契合了我们国家能源安全和低碳发展的主题。
今天核心是交通,在十三五期间,经常有专家提到,能源转型的重点是什么?能源的电气化、电力的清洁化,我认为还要再加一句就是氢能的绿色化。
国家电网也提到年在化工、冶金包括重点交通领域还很难实现%的电气化,在这些领域就需要我们氢能来实现深度的减碳。氢能实现深度减碳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制造绿色低碳的氢基能源;第二个是制造我们氢能的发动机,我们氢能的动力设备。
首先讲一下氢能助力交通零碳转型的路径。
要发展氢能交通,首先要有氢。从全球上看,年我们的氢能总产量是9千万吨,到年我们预测是到1.5亿吨,其中会有5.3%用到交通领域。
从我国的情况看到年我们预测总的氢产量应该在万吨左右,这其中有23%预测是来自于电解水的,也就是我们常规说的绿氢,成本有望低于20元每公斤。交通领域的用氢的需求是多少呢?万吨,也就是说到年,有望所有的绿氢可以覆盖到交通领域用氢需求。交通领域用氢需求本身它的价格接受度也相对比较高,所以氢能来解决我们交通领域的用氢需求是可行的。
从减碳路径上讲,这几个数字跟刚才郭主任不太一致,但是大体上的趋势是一致的。公路交通占据了交通碳排放绝对的主导,在这个领域里面,从氢能角度上讲,目前主要看得见的是三个路径,两个是内燃机路径,分别是甲醇的内燃机和氢能的内燃机。大家现在示范用得比较多的是氢燃料电池的示范化。从船运领域,目前从国际上最重要的趋势是氢基能源也就是绿色甲醇和绿色氨的商业化,另外是氢燃料电池的行业也在探索阶段。
航空领域目前主要还是通过生物航煤的方式进行减碳,铁路和特种车辆这两个领域目前也是燃料电池的场景。
年我国的碳排放占据了全球的三分之一,我们是亿吨。这里面有56%是来自于商用车。刚才郭主任也提到,商用车的碳排放占据了我们中国碳排放非常大的部分。商用车如何减碳?这里面有两个路径:一个是电动化,一个是氢燃料电池,电动化有它的优势。我们看左边的图,实际要在重载低温包括长途领域里面,氢燃料电池有它独特的应用场景,主要是加注时间短,续航里程长,适用低温启动。
讲一下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首先从全球角度来讲,主要的发达国家也是主要的氢能的发达国家,同时也都是汽车大国。我们看这张图片,从美国、日本、德国包括韩国,他们在年规划的氢燃料电池车的产能达到了余万辆以上,但是在全球年6月份,我们的燃料电池车的产量、保有量大概在5万辆左右。根据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到年是万辆的数字。
我国的氢燃料电池车到年6月累计是辆,加氢站座,可能在年根据我们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包括我们氢中长期规划-的预测,年到年之间中国氢燃料电池车的保有量将达到万辆,也就是说我们的增长空间有望是百倍的。
从去年开始国家也启动了5个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示范群的建设,在推动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一会儿同事会讲到这一点,我就不展开了。这里主要讲一下3.3万辆,这3.3万辆全部都是商用车,基本上是没有乘用车的。
这是刚才提到的重点的应用场景:一个是长里程、高能耗、低温比较适用氢燃料电池汽车,另外在一些封闭场景,尤其是在钢厂包括矿山的一些封闭场景里面进行短道,实际氢燃料电池汽车因为它的独有特性,我们这些钢厂和矿山他们所在的维度更适合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挥。
再来讲交通领域的案例。第一个是山东的氢进万家项目,这个是科技部的项目。主要是在山东省,这里面交通部分主要是氢港口和氢高速的建设。去年6月份他们也开通了国内首条氢能的干线,从青岛到临沂条物流冷链车和渣土车实现每年减碳2万吨。
第二个案例是钢厂重卡,这里举的是河钢例子。大家提到河钢第一反应是它在氢冶金方面做得非常好,实际上在氢能交通方面他们也算先行一步。这49吨的重卡的示范运营,实际上是国内首条市场化的氢能重卡运输线,目前是运行了万公里,当然现在可能已经接近万公里了。
第三个示范是冬奥的示范,这里主要讲的是他们用辆的客车的数据,实现了89万公里的续航以及吨的碳减排。冬奥的测试给大家做了一个证明,那就是在极寒的恶劣条件下,高频次的应用,氢燃料电池是经得起考验的。
第四点是物流叉车项目。作为物流领域非常好的氢能商业模式,它相对于电动的叉车最大的优势还是加氢的效率,燃料加注的效率。另外一方面如果配置上固态的金属储氢的话,它的安全性包括配重实际上是非常符合叉车的场景。
第五个是其他方面氢燃料电池交通应用,这里主要举的是火车和轮船方向。在航空方向我们也有小型的燃料电池的飞行器在测试。德国的氢燃料电池火车已经在运行了,相比来说国内的氢燃料电池的混合动力机车今年刚刚开始上线运行,美国的氢燃料电池船今年已经开始正式运营了,中国的三峡氢舟1号还在建设过程中,所以我们在这方面还需要再努力。
刚才讲的是氢燃料电池的技术路线,其他的氢燃料的路线:
第一个是马士基的绿色甲醇航运计划。这是最近的一条新闻,马士基刚刚跟现代重工订购了6艘大型的绿色甲醇的集装箱船,它计划总共是19艘,当然这里面全部投运之后是万吨的碳减排。在目前可再生能源大会之后我们有了比较低成本的绿氢,也就给了我们绿色甲醇或者低碳甲醇替代生物甲醇的机会。但是这个机会要讲清楚二氧化碳是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是核心。让国际的巨头认可我们是绿色甲醇。
第二个案例是生物航煤,这也是最近刚刚取得国际认证的生物航煤,中国首次试生产出吨的生物航煤,实现规模化生产。这套技术相比原来的航空燃油,它的减排量达到50%,如果我国三千万吨的生物航煤全部制化成航务航煤,每年可以减排量达到1万吨左右,这条路线也是绿氢的发展方向。
第三个是绿氨,也是大家比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