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内燃机 >> 内燃机介绍 >> 双碳目标与成本管控下的考量2022年
受“双碳”目标影响和越来越多的不可控因素冲击,正在转型变革中的汽车动力技术将会何去何从?3月18日,由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乘用车动力总成专业委员会(以下英文简称SCP)指导的“车用动力系统国际高峰论坛”云上直播在宁波举办。在一天的时间中,论坛聚焦“破局双碳”的时代主题,来自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高校学者、汽车厂商及零部件和燃料供应商的代表,就当前能源结构变革、行业发展趋势、混合动力技术和中国品牌聚力向上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在充分剖析当前能源市场现状后,与会者认识到,年在市场遭受更多不可控因素冲击下,更加省油、成本管控更好的混动技术方案优势越发凸显。
混动:满足环保和市场双重需求的最优解
年,中国车用动力系统多元化的技术转型进展顺利。国产混合动力迎来新一轮开发热潮。以吉利、长城、东风、比亚迪等为代表的国内自主车企均推出面向市场的混动方案,年被业内视为混合动力国产车的发展元年;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在这一年也实现了1.6倍增长,以氢燃料为代表的绿色燃料动力开发也在各大车企中方兴未艾……然而,飞涨的碳酸锂、镍等原材料给车企带来的成本压力,已经明显放缓电动汽车的增速,而更加省油、成本可控的动方案,可能更符合当前市场和环保的双重需求。
上海交通大学智慧能源创新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做了《碳中和愿景下的能源变革与内燃机燃料发展》报告。他认为,未来内燃机燃料来源将从过去的化石燃料转向太阳能等再生燃料。
不过,在现阶段很长一段时期,混合动力还是最现实的技术方案。弗迪动力公司首席技术官李高林表示,“混合动力是适合现阶段基础、适合市场需求,能有效降低汽车能耗和碳排放的汽车动力总成解决方案。”而在市场上,比亚迪以电为主的DMi混动系统,也以其油耗秒杀燃油车,动力及平顺性表现出色很快成为市场爆款。
而目前市场上更为主流的油电混动方案,也是目前汽车行业“减碳”达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乘用车动力总成专业委员会(SCP)理事长、汽车先进动力系统分会(APS)主任委员王瑞平表示,尽管业内权威机构对混动、电动在降碳排贡献评估数据有些不同,但对混动能大大降低燃油车碳排放的观点是一致的,同时混合动力的出行体验也更契合中国消费者的实际用车场景需求。
吉利动力研究院副院长林霄喆,在会上介绍了吉利的雷神智擎Hi·X混动系统。作为吉利在世界级模块化智能混动平台上开发的动力系统,雷神智擎Hi·X拥有极佳的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效果,热效率高达43.32%,节油率在40%以上。其包含1.5TD/2.0TD混动专用发动机,以及DHT/DHTPro混动专用变速器,支持A0-C级车型全覆盖,同时涵盖HEV、PHEV、REEV等多种混动技术。据了解,雷神智擎Hi·X搭载的首款车型——星越L雷神Hi·X油电混动版即将上市。未来三年其将提供包括强混、长续航插电混动和增程混动在内的多种动力组合,搭载在吉利、领克等品牌的20余款车型上。“混动是对车辆经济性、动力性、舒适性、便捷性和智能化的全面追求。”林霄喆说。
多元化动力技术路线推动“双碳”目标
汽车动力承载着汽车产业降碳减排的重任。而复杂的市场需求和能源多元化的趋势,决定了汽车动力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在车用动力系统国际高峰论坛上,与会嘉宾也分享了各自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与心得。
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认为,绿色甲醇是碳中性能源载体,也是一种储能介质,能以较低的碳排放满足电力、交通、建筑等行业需求,从而逐步实现碳中和。
一汽研发总院首席专家李金成,则介绍了面向“碳中和”的红旗高效零排放氢燃料内燃机规划。他认为,以“双零”排放氢内燃机为代表的碳中性动力技术和混合动力的结合,不仅可以实现内燃机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动力的转型,更是以经济规模实现乘用车动力“碳中和”的终极技术路线之一。
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哈尔滨理工大学头雁教授、精进电动创始人蔡蔚教授,则从电驱动技术升级角度解析了如何推动车辆的节能降碳。
用创新推动中国动力品牌向上
伴随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国内车企历经近二十年在车用动力系统的开发上经历了跟跑、并跑的过程后,目前在部分领域甚至实现领先的态势。令人欣喜的是,中国汽车动力在积极推动汽车节能环保的同时,也加速推动品牌的高端化进程。
年12月,由吉利汽车牵头成立的SCP,致力于联合行业协同创新,技术引领,提升中国乘用车动力技术的核心竞争力,目前SCP已吸引70余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机厂、高校、科研机构和零部件供应商加入;年10月,经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批准,以打造自主品牌的综合竞争力为主要任务的汽车先进动力系统分会(英文简称APS)成立,未来将聚焦混动技术,协同主流企业为行业服务。
“汽车行业电气化转型窗口期的机会将一瞬即逝,企业必须抓紧时机跟进变化。”SCP理事长、APS主任委员王瑞平希望,中国品牌在快速成长趋向成熟的同时,要通过更多的创新保持发展势头,持续提升品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