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

这么多年,他们一家人,竟然只做了一件事

发布时间:2022/10/26 15:52:01   
白癜风 http://m.39.net/pf/a_8736734.html

把沙漠变绿洲,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治沙是我 的事业,只要一天不死,我就要栽一天树,把治沙进行下去。”这是“七一勋章”获得者、治沙英雄石光银许下的誓言,也是他给出的答案。

左图依次为20年前的石占 (石光银儿子)、石光银、央视记者董倩合影;右图依次为20年后的央视记者董倩、石光银、石健阳(石光银孙子)合影

在石光银的带领下,石家三代都投入到治沙的事业中,石光银的儿子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如今,40年过去了,昔日的毛乌素沙漠,已经成为了塞上粮仓。石光银一家三代的治沙壮举,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

其实,在中国共产 带领我们走过的一百年里,有无数像石家一样的“小家”,用代代传承的力量书写着“大家”的繁荣富强。《图鉴中国——我们的一百年》将在“特别版”中,把镜头对准5个普通的家庭,讲述这5家人在通信、教育、出行、粮食、服装5大领域中接力传承、不懈奋斗的故事。

三代信使的浪漫传承

“叮铃铃……”一串清脆的铃声随风而至,盼着远方来信的人赶紧跑到家门口,眺望邮递员骑着自行车前来的身影。

20世纪70年代周文辉雪中送信

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人对通信的记忆,也是原江西弋阳县邮电局邮递员周文辉,在那个年代每天必备的“功课”。那时候,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多是依靠书信往来,周文辉作为一名人民邮递员,承载了老百姓的浓浓期盼,即便是寒冬腊月、刮风下雨,他也从来没有停下过送信的脚步,日复一日坚守职责,诠释了“人民邮电为人民”的真义。

周文辉的执着和责任心深深触动到儿子周永明,年,周永明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投身通信事业。从一名需要牢记个常用字的电码的报务员,到“转战”前台营业厅做收发和公用电话受理,周永明见证了从“惜字如金”发电报,到“挂号”打电话,再到电话走进千家万户的时代之变。

年周巍解决农村网络问题

随着通讯技术的一代代升级,周家通信人的传承也在延续。周永明的儿子周巍在进入通信行业之后,响应号召,扎根农村,为农村的宽带网络“保驾护航”。生活在乡村的人们能够通过WiFi和远方的家人视频,让周巍感受到了满满的成就感和使命感。

爷爷周文辉(左)、爸爸周永明(中)和儿子周巍(右)

周家三代人,扮演了不同岗位的“信使”,在坚守平凡中亲历我国通信的沧桑巨变,正如周巍在节目中所说:“我们虽然在做着平凡的事情,但是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做实、做透,我认为这是不平凡的。”

三尺讲台的初心坚守

扎根乡村的周巍为许多乡村孩子搭起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在河北邢台平乡县,有另外一家人秉承教育初心,为一批批乡村孩子插上知识和智慧的翅膀。

胡清汝爷爷的作文修订本内页

年,平乡县解放,上过私塾的胡金錡在两间民房里创办了贾村 所小学,承担起了教导贾村孩子们的重担。在胡金錡执教的年代,课本是用毛笔手抄的,也没有统一的教材,有时只能靠自编,然而我们却能在胡金錡留下的学生作文修订本中、从每一篇被他细致批改过的习作里看见他对待教育的认真。

年胡清汝爷爷胡金錡和父亲胡庆瑞

在胡金錡被调到县里工作之后,他的儿子胡庆瑞顶上了贾村小学教师的空缺。那时候,全国扫盲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胡庆瑞白天在学校上课、为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晚上就在村里办扫盲班,教村民们学习,夜以继日地为贾村的基础教育奉献自己的力量。

邢台市平乡县贾村小学教师胡清汝

年,胡庆瑞的儿子胡清汝高中毕业,原本立志参 的胡清汝,最终带着父亲和村支书的期望走上了贾村小学的讲台。胡清汝凭着从父辈传承而来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信念,扎根乡村40余年,见证了乡村教育状况的一步步改善。如今,胡清汝的女儿也选择回到乡村当一名幼师,胡家四代已经出了二十多个教师,在胡家人的眼中,教书早已不仅是个职业,而是一种精神和信念传承。

安全正点的使命担当

当我们谈起从哪项出行方式中获得最多幸福感时,相信很多人会“提名”中国高铁。山西太原的杨庆堂一家四代人,就接力见证了从蒸汽机车到高铁动车的中国铁路腾飞史。

杨庆堂的父亲是一名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铁路车钳工,在他的巧手之下,许多老旧的机车成功为抗美援朝的前线运送 和 用物资,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强大的后方支撑。受父亲的耳濡目染,杨庆堂毅然选择蒸汽机车司机这个职业。从又脏又累的司炉工,到“身负”肩周炎的蒸汽机车司机,杨庆堂为铁路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

原太原铁路局临汾机务段蒸汽机车司机杨庆堂

从前,杨庆堂的工作装备编织篮里,除了火车司机必备的检查锤和手电筒外,还需要装上保证温饱的饭盒和用来防煤烟飞到脖子里的毛巾。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杨家第二代火车司机杨子华开始工作时,火车上已经配备了餐车来保证司机的温饱。

无法关窗的蒸汽机车驾驶室和封闭式的内燃机车驾驶室

当杨子华开上拥有封闭车厢的内燃机车时,司机不用再受肩周炎的困扰,然而两千多功率的内燃机却制造了极大的噪音,驾驶室内的交流只能靠吼和比划手势来维系。即便如此,杨子华也时刻牢记“安全正点”的使命,并付诸于每一趟行程。

爷爷杨庆堂(左)、爸爸杨子华(中)和儿子杨玉峰(右)

直到高铁动车飞驰在我国的铁路上,火车司机艰难的工作环境才有了质的飞跃。如今,在杨子华的儿子杨玉峰这一代高铁司机驾驶的“和谐号”、“复兴号”上,母婴操作台、残疾人洗手间等增值服务为更多人群的出行带来幸福感。

“作为新时代的铁路人,我希望能传承他们坚守和认真的精神,把我的每一位旅客安全正点地送到目的地。”从杨玉峰对自己的期许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份传承了四代的信念力量。

陕北好江南的华丽蜕变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想必许多人不知道这句话背后还有一段激荡人心的垦荒故事。年的春天,八路 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进驻“到处是荒山”的南泥湾开展拓荒运动,此后,在一代代 民的携手奋斗中,南泥湾实现华丽蜕变,成为誉满天下的“陕北好江南”。

20世纪40年代的南泥湾和年的南泥湾

年刘宝斋在劳动休息时间讲故事

刘宝斋就曾是垦荒部队里的一员,解放后留在了他的“革命阵地”南泥湾,为村民们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革命故事。从开荒拓土到传播南泥湾精神,刘宝斋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南泥湾。在他去世之后,儿媳侯秀珍接过了为大家讲故事的接力棒。

5G连线南泥湾村村民侯秀珍

随着年纪的增长和记忆力的衰退,为了不耽误传播南泥湾精神,侯秀珍萌发了建立南泥湾历史展览馆的想法,并获得了全家人的一致支持。在这所从自家房子改建而来的展览馆里,一张张老照片、一样样老物件串联起了“一把镢头一杆枪”的三五九旅垦荒历史,值得一提的是,侯秀珍还在节目中展示了一把珍藏了快80年、当时用来开荒种地的老镢头和另一把用来退耕还林的镢头,锈迹斑斑的两把老镢头见证了南泥湾的“进化史”。

如今已经76岁的侯秀珍仍然忙活在田地间,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用这16个大字鼓励下一代扛好新时代的老镢头。

服装专业市场的传奇崛起

时代车轮滚滚前行,我们的服装行业也在历史浪潮中披荆斩棘、奔涌向前。在让“剁手 ”艳羡不已的包邮区之一浙江杭州,就曾诞生过服装专业市场的初代“顶流”,打开了我国服装市场规模化经营的“新世界”。

杭州四季青服装集团董事长祝浩泉

年,祝浩泉被领导委以重任,在四季青乡为乡镇企业产品搭建四季青综合交易市场。然而,人流量和商业气息的匮乏让综合市场陷入了经营危机,祝浩泉顶住周围人的压力和嘲笑,毅然将综合交易市场转型为服装批发市场。此后,在 府的大力支持之下,缔造了“中国服装 街”的传奇,并且赢得了当时“13亿人口人均一件衣服来自四季青”的口碑认证。

年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

进入千禧年,祝浩泉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预见”了现代物流和互联网的发展大势,他集结集团旗下年轻、专业的团队组建班底,开始经营自己的网站。网站投入运营不到十年的时间,就迎来了和阿里巴巴合作的契机,发展之快让人忍不住想要双手点赞。

杭州四季青服装集团副总裁祝嘉君

在祝浩泉的孙子祝嘉君眼中,爷爷“一杯盐开水+一碗炒鸡蛋”还凉透了的早餐,承载了爷爷为了市场、为了事业,32年如一日早出晚归、坚守岗位的精神。年,祝嘉君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之下进入公司,不断探索实践着如何为四季青打造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平台,为公司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回望中国共产 的百年历史,其实有千千万万个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代代奉献的家庭,他们投身于不同的岗位,却坚守着同样的初心,谱写了一本本令人动容的家族史和一段段震撼人心的国家发展史。

今晚21:20

锁定深圳卫视《图鉴中国——我们的一百年》

让我们前排围坐

聆听这些“小家”和“大家”的故事

打开壹深圳App或天威深视频同步观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22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