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内燃机 >> 内燃机介绍 >> 助力研发人造太阳刷新高铁世界纪录大
凌水河畔,黄海之滨,.13万平方米的总占地面积,一校、两地、三区的办学格局……大连理工大学是一所很“大”的大学,“大”在纳川成海、勤教善研,大国良师云集;“大”在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大国重器担当;“大”在潮头搏浪、万里鹏程,大国脊梁辈出!
大国良师云集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
今年7月15日,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播出了教育部关工委推出的“读懂中国”微视频优秀作品,讲述了我国大坝抗震学科开拓者之一,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皋院士的故事。
年,林皋院士服从国家分配,来到了大连工学院,开始了科研教育事业。几十载倏忽而过,斗转星移,在一个多甲子的执教生涯中,他培养了余名硕士、博士生,直到最近两年,才离开钟爱的三尺讲台,但仍然亲自带博士、经常与学生讨论问题。
出差、开会、批改论文、到办公室工作,是如今92岁高龄的林皋院士的日常,为节约吃饭时间,他坚持自己带饭上班20余年。他用大半生的不懈奋斗和如磐初心,筑起了一条科技创新的堤坝,同时树立了一座立德树人的丰碑。而今虽老骥伏枥,他却仍然矢志不渝,壮心不已!
七秩芳华,长歌奋进。
从肇始之初的大连大学工学院,到独立建制的大连工学院,再到更名后的大连理工大学。从一二九街起步,到如今形成“一校两地三区”的办学格局,大工走出了一条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在此期间,
从“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到“中国染料之母”侯毓汾;
从著名力学家钱令希,到中国军事通信工程奠基人毕德显;
从催化科学奠基人之一张大煜,到内燃机事业先驱者之一胡国栋;
从水利工程事业开拓者之一李士豪,到新中国船舶行业首位院士杨槱;
……
无数如林皋院士一般的“大国良师”,为大工的成长,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七十余载,光阴流转,变的是大工日新月异的辉煌成就,不变的,是代代教师的薪火相传。
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强化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营造一流的人才成长环境,汇聚起了这样一批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人,其中专任教师人,博士生导师人,硕士生导师人,学校教职工中,受聘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人,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人。
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兼职教师中的两院院士3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6人,“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人,“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18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68人,“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3人……
他们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水平,建设一流课程,培养一流人才。四季晴雨,七尺讲台,是他们挥斥方遒之地;千字诗赋,十万栋梁,谱写了“学在大工”的华美篇章。
今年5月,辽宁省首届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大赛决赛举行,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郝鹏教授、软件学院赖晓晨教授、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王玉春副教授、经济管理学院付永刚副教授参加比赛,并全部斩获特等奖。
今年4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工作组发布《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年)》,出现在状态数据中的本科院校为所,大连理工大学以项获奖、总分94.01高居第3位,且学校已连续四年在该排行榜中位居全国前三。
今年2月,辽宁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公布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遴选结果的通知》《关于认定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第一负责人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的通知》,大连理工大学有31位教师榜上有名,入选数量为全省第一。
……
大国重器担当
今年8月16日至23日,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船舶工程学院邹丽教授牵头负责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矿产混输智能装备系统研发”项目,联合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10家国内优势单位共同研制完成我国首套深海采矿智能化混输装备系统,搭载“长和海洋”号科考船(GHF-航次),在南海西沙成功开展海上试验,完成了整个系统的布放回收过程。
邹丽——“混输系统运行稳定,‘长远号’顺利抵达米水深!”
——“‘长远号’米海试成功!”
8月18日凌晨,深海采矿智能混输系统“长远号”顺利抵达米水深。海试队员连续奋战40个小时,整个布放过程零差错、零失误。在规范化完成海上试验验收和海试专家组全程监督和见证下,整个混输系统下放深度超过米,顺利完成布放回收作业,是深海开发的又一里程碑。“这次海试的成功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布放回收、全流程的作业经验,以及全系统在实海环境下的响应实测数据,意义重大!”项目负责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邹丽在海试现场激动地说道。
报国,当以科技为先,以创新之动力,襄助复兴之伟业。作为我国工业体系的中坚力量,兴校强国,是大工人一直以来最坚定,也最诚挚的承诺。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艘核潜艇、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第一座现代化油港、第一座大型砼斜拉桥与T型刚构体系桥梁......科技史上的多项“第一”,都有大工人贡献的智慧。
我国首枚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飞、国产航母下水、C国产大飞机翱翔、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通车、多次刷新世界纪录的“蛟龙号”下潜……祖国山川的诸多“大国重器”,都有大工人拼搏的汗水。
从建校起至今,一代代大工人赓续红色基因,立壮志雄心、作突出贡献,坚之于心、行之于力,以创新创造报效国家,以苦干实干服务社会,以奋勇担当铸就辉煌。
历史上,新中国多项“科技第一”,见证了大工人科教兴国的荣光。
新时代,“大国工程”“国之重器”上的大工贡献,彰显着大工人强国复兴的使命担当。
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钟万勰院士领衔研发仿真软件,解决了我国重大装备缺乏自主研发软件的“卡脖子”难题;
钟万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廷举教授团队研发合金接触线制备技术,刷新了我国高铁试验运营的世界纪录;
李廷举高性能精密成形研究团队,研制出了世界首台超低温成形装备,成功试制出3米级火箭铝合金整体箱底,初步验证了超低温成形技术的可行性;
高性能精密成形研究所结构强度与轻量化设计团队,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工业装备结构优化设计,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减重公斤,单次发射节约成本万元;
毕业生王辉辉博士担任第一完成人的“率先阐明多物理量条件下误差场锁模定标的物理规律”研究,作为国家大科学装置“人造太阳”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重要成果,入选年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类”重大成果;
王辉辉(右)大连理工大学首颗科学卫星项目将于年完成卫星正样的制造与测试,年底前择机发射。研制卫星是世界首颗20kg量级亚米级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代表了目前国内外同重量级别遥感卫星最高水平;
……
大国脊梁辈出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一直以来,大连理工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现已形成以理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哲、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育人体系。
l学校重视理科拔尖人才培养,开设“国家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华罗庚数学班”“王大珩物理基础科学班”“国家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张大煜化学班”3个基础科学班,着力培养数学、物理、化学方面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精英人才。
l年,学校首批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招生改革试点,在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工程力学、应用化学四个招生专业,培育引领未来的工程科学家和科技精英。
l学校是全国最早开展创新教育的高校之一,“创新教育”被教育部确认为学校办学特色。开设电信、机械、化工、力学4个“创新班”,强化研究型教学及创新性实验,选派知名教授担任导师,一对一开展学业、科研训练指导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毕业生保研率为50%。
l同时,学校拥有1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位列全国高校第4位,拥有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位列国内高校第9位。学生每年在“挑战杯”、“互联网+”、电子设计、智能汽车、数学建模、ACM等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国家(际)级奖项近千项,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l……
学校毕业生品学兼优、专业扎实、能力卓越,深受广大用人单位和社会认可,发展前景广阔,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位于全国高校前列。每年中国建筑、航空工业、华为、英特尔等国内外4余家知名企业到校招聘。本科毕业生近五成升学或出国深造,近七成进入国家重点建设行业、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和世界强企业就业。
建校以来,大工校友遍布各行各业,从治国栋梁到学术大师,从业界领袖到工程翘楚,英才辈出,桃李万千。
以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尉健行,“改革先锋”倪润峰,桃李面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学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所长、中电国基北方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卜爱民,“潜龙一号”课题负责人、“潜龙二号”“潜龙三号”总设计师刘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型号总体副总师阳志光等为代表的25万余名各类优秀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大显身手、大展宏图,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源源不断地贡献着平凡却磅礴的力量。
尉健行
倪润峰
吴学亮
卜爱民
刘健
阳志光
70余载风雨砥砺、春华秋实,大工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不改,满园桃李建功立业于祖国大地;牢记为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使命不变,在新中国建设发展史上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工人之所以为大工人,是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共鸣,大工的初心和使命正以这样的方式一代代传递下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郭东明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