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

摒弃内耗,形成合力,中国企业有大志向智

发布时间:2022/9/28 21:27:33   

人类的未来是数字经济。

刚刚召开的“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即传达了这个理念: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可以帮助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提升效能;而企业的成功,正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保障。

在全球抗疫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更是异军突起。当人们的工作、学习、消费大规模移至线上,数字经济对世界各国的稳定运行、快速复苏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动力。

这一时期,不仅是科技企业的春天,就连传统产业也被推动着向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

中国的科技企业再度面临历史性的抉择:

团结一致、安内攘外,或是囿于内耗、停滞不前。

01

崛起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我们70多年的产业发展史,有一条主轴,就是中外合作与竞争。

技术壁垒把各自牢牢固定在价值链的不同层级上,掌握技术源头的国家和企业拥有最大的话语权。所以在过去,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产业链中处于从属、配合及被动的位置。

但是,“中国奇迹”之所以能称为“奇迹”,就在于对旧有的世界格局的打破和重构。

这么多年来,有一种乐观主义给了我们不竭的精神力量:外国技术封锁,我们就自主研发实现反超;外国人越卡脖子,我们越要努力突破改变现状。

历史告诉我们,这条路是必须要走的,也是走得通的。它让中国成为了全世界仅有的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之一,这涉及41个工业大类、个工业中类、个工业小类。

经过70多年的工业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第一制造大国,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但是,回顾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也能看到曾经吃过的一些亏。

最令人叹息的故事,发生在彩电行业。

80年代末,国产彩电市场日渐萧条。作为后起之秀的长虹,率先做出决定,降价元。此次降价,拉开了中国家电业旷日持久的价格战的序幕。

靠着价格战,中国的彩电企业几年间迅速击退了外国公司。到了年年底,几家国产主流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70%。

但问题也在不经意间悄悄浮出水面:以牺牲产品、服务、质量为代价,并且片面地将价格战作为竞争手段……这些过度的市场内耗严重阻碍行业发展,一方面导致了利润的锐减,另一方面也让企业无法钻研技术、满足市场更高层次的需求。

年,全国彩电企业生产近0万台,库存累计万台,首次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

而同一时间,靠着电视机技术的升级和迭代,洋彩电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和利润率强势反弹。在高价位市场上,国产彩电更是完全没有立足之处。

中国的彩电企业“曾有机会通过核心技术能力的提高来获得稳固的市场地位,结果却不争气地陷入了价格战的纠缠”,错过了与全球竞争者分庭抗礼的关键时机。

经验表明,中国产业发展的最大挑战,往往不在外部。摒弃内耗,我们才能腾出手来精进技术、布局长远,迎接真正的对手。

02

同样的道理,在今天依然适用。

历史上,前三次工业革命分别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机械自动化、电气化和数字模拟化。从蒸汽机、内燃机到电子计算机,都给人类社会的运转方式带来了深远的变革。

而如今,象征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数字经济早已拉开时代帷幕,我们也在向新的目标发起冲击。

以云计算、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领先数字技术成为了城市与国家的“新基建”;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区块链等技术也逐渐占据了科技发展的核心位置。

随之而来的,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数融合、产城融合成为了最大的发展逻辑。

数字经济的下一步,重点就在产业智能化,它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智能产业与实体经济的紧密融合的未来图景:

比如,智能系统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智能供应链和“透明工厂”,促进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从而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

又如交通业与AI“跨界”联手,将气象信息融入智慧交通,为驾驶员模拟未来气象的行驶状况,从而为驾驶员提供高精确度的预警。

而如果将智能应用场景拓展到政务领域,还可提高行政沟通效率,提升业务透明度,保障数据公信力。

你可能已经观察到,眼下,产业智能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这两年,许多中国城市纷纷建立了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迈出了产业智能化探索的第一步。

但这么多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起来了,是否都能满足当地产业所需也是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8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