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内燃机 >> 内燃机市场 >> 技术发动机热效率和动力的关系,为何热效率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传统内燃机在排放法规的限制下也愈发环保,相比功率输出,更加注重排放,一些厂家开始不断提升发动机的热效率,那么什么是热效率?这个数值高的话,发动机一定功率大吗?为何丰田超过2L排量的高热效率发动机只有多马力?自主品牌有没有热效率超过40%的发动机?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
热效率是什么?
从热力学的定义来看,热效率代表着热机将热量转化为功的能力。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机不可能达到%的热效率,因为热机中总是会产生一些废热,比如活塞式内燃机的一部分热量会通过排气排走,还必须克服摩擦力,发动机本身也会散热。在现实中,热力发动机通常以30%到50%的效率运行(50%属于赛用发动机)。
怎么能测量发动机热效率呢?如果输入焦耳的热能作为热量,发动机做80焦耳的功,则效率为80J/J,也就是40%。尽管在热机中实现%效率是不可能的,但有许多方法可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
提高热效率一定会增加马力吗?
我们首先来看提高热效率的方式,第一种是运行发动机稀薄燃烧,即让发动机缸内进入过量空气。在排放没有限制的过去,许多厂家的发动机在巡航时总是以稀薄燃烧的方式运行,即进入15%的过量空气。但目前排放法规严格,稀薄燃烧的问题在于发动机排气中使用的三元催化剂难以正常工作,影响碳排放。
此外,如果汽油-空气混合物太稀,火焰将没有足够的速度穿过整个气缸,甚至出现气缸失火,因此如今很多发动机都通过缸内直喷来增加热效率,缸内直喷配合超高的燃油喷射压力,可以增加混合油气的雾化率,同时保证顺利点火,直喷压力从早期的bar已经上涨到了如今主流的bar,像F1发动机运行bar的直喷压力。同时设计缸内滚流等让燃烧更充分。
第二种,提高压缩比。但是压缩比受到汽油自燃的限制,也就是爆震。超过10.5:1就要提高汽油的辛烷值,这也是厂家研究的方向,比如推出可变压缩比,如果在普通发动机中运行高压缩比,那么汽油就不能平稳燃烧,效率受到限制。
第三种,阿特金森循环,即采用压缩比小于膨胀比的设计。像丰田的模拟阿特金森循环,通过气门正时可变来晚关闭进气门:当活塞向上压缩时,进气门不会立即关闭,而是推出一部分空气,再关掉进气门。相当于减少进气,降低活塞的上行阻力,燃烧后的气体会随着膨胀而冷却,从而提高循环效率,通过废气排放的废热更少。
主要作用是节油,但这种设计的缺点就是低转扭矩小,高转功率小,因此丰田通常只用在混合动力车中。如果发动机转速越高,摩擦损失就越大,因此追求热效率的一些自吸发动机往往运行低转速,进一步影响发动机功率。
自主品牌有没有热效率超过40%的发动机?
其实自主品牌通过国际化工程师合作,发动机技术也在不断提升,例如长安重庆与长安英国推出的蓝鲸NE1.5T模块化发动机,通过bar压力直喷和高滚流气缸设计,更彻底地雾化油气;而舍弗勒智能电动凸轮调相系统取代了液压式VVT,可以在阿特金森和奥拖循环中随时切换,保证低负荷低油耗,高负荷有输出;双出口集成排气歧管和双涡管电控涡轮增压也是首次用到1.5T上,降低了涡轮迟滞,热效率达到40.0%。
目前这台发动机用在CS55PLUS上,转/分就可以有Nm的峰扭,虽然最大功率并不是特别出色,但热效率高意味着燃油经济性更好,工信部百公里油耗为5.9L,从小熊油耗的车主数据统计来看,百公里综合(包括堵车等环境)油耗为8.6L,在Nm的发动机十分少见。
选车侦探观点:长安通过使用更高的直喷压力和电动凸轮调相系统,解决了一些品牌高热效率自吸发动机高转速功率不够的问题,并且通过双涡管电控涡轮增压解决了阿特金森循环低扭不足的问题,在油耗和动力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与领克一样,也是国际化合作的结果。自主品牌还有哪些高热效率发动机,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