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

冲锋陷阵永不老,始于夏商终于明朝的中国战

发布时间:2025/1/1 12:55:07   
提到战车,很多人都会想到现代坦克、装甲车等内燃机动力车辆。但实际上,无论是古中国还是其他文明,在古代的战争中均有大量使用战车进行作战的记录,而位于中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战车”,则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早的古战车。现代复原的“苏美尔战车”而中国的古战车发展历史同样源远流长,从上古时期的夏朝和商朝开始,中国就已经有使用古战车进行作战的历史。中国古战车最辉煌的时候应当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战车已经成为了各大国最主要的作战力量。战车数量,甚至成为了衡量一个大国国力的标准,“千乘之国”和“万乘之国”的典故就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虽然统称为“古战车”,但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战车作用也稍有不同。比如《司马法》中就曾记载:“戎车,夏侯氏曰钩车,先正也;殷曰寅车,先疾也;周曰元戎,先良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在夏朝的时候,战车被叫做钩车,主要注重其平衡性能;等到了商朝,战车被称为寅车,速度成为寅车性能的衡量标准;而等到了周朝,战车的名字又被称为“元戎”,此时战车整体的建造质量成为战车的衡量标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中国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古代战车的具体形制和性能衡量标准都是不同的。最基础的“雁”型车阵中国古代战车的威力不在于其单车的作战性能,而在于其能够“结阵”作战,成群结队组成战阵的古战车群,将能够轻易压碎敌人的步兵方阵。为了能够让读者们对中国古战车拥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本文就按照不同的历史阶段,向各位读者介绍中国古战车的变迁。夏朝、商朝时期的古战车在夏朝和商朝,虽然青铜器已经开始出现,但是其普及范围还没有那么大,即使是当时的战车,也只能够在少数关键部位使用青铜器作为材料,整个车身的主体材料还是由木材构成的。战车的主体材料还是以木材为主商朝的战车为双轮单辕布局,车辕布置在2匹或者4匹马的中间,使用多少匹马来牵引战车,主要根据战车的车身宽度和车身重量来进行调整。车上会有三名甲士,一人使用弓箭负责远距离射杀,称为“甲首”,地位类似于现代坦克上的车长。另一个甲士则手持戈矛负责近距离的搏杀,称为“骖乘”,最后一个甲士位于车体中间靠前位置,负责驾车,称为“御手”。马匹数量可以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在实际的使用中,如果是集群作战,需要组成庞大的战车编队,则步兵会全部部署到战车群的后方,避免倾轧到己方步兵。如果是小型战阵,一般每辆战车都会各自配备15名步兵,用于清扫被战车冲散的敌军。这种战车形制和作战编制在实际使用中效果颇佳,因此一直沿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战车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战车发展的全盛时期,因为大部分交战区域地形总体上都较为平坦,这就为当时大规模的车战提供了客观上的基础。此时的古战车划分也更加细致,根据使用用途的不同,还进一步划分出了进攻型战车和运输型战车。春秋时期古战车的防御水平更好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战车和夏商时期的古战车相比,虽然总体形制上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在车体材料上开始大量使用金属。尤其是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成熟,大部分士兵都开始使用杀伤力更强的青铜兵器作战。为了更好保护车上甲士的安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战车的车舆,也就是车体上的护栏开始加高,并敷设了皮甲、青铜甲等甲具来进一步增强其防御。因为大量增设了护甲,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战车整体重量偏大,相应的车轮和车辕结构都进行了加强。齐魏两国的“马陵之战”当然,当时的古战车也并不是只能够用来进攻,当需要进行防守时,身躯高大的古战车也是很好的阻塞材料。在公元前年齐国和魏国的“马陵之战”中,齐国军师孙膑就使用大量战车阻塞了魏军的去路,将魏军团团围住后全歼。东汉、三国时期的古战车东汉、三国时期中国古战车已经处于比较没落的阶段,因为作战地域的扩大,战车并不能够在山地、丘陵等地形展现出自己的优势,所以其地位开始逐渐被更加灵活的骑兵所取代。不过,在平原地区等少数平坦地形上,为了抵御骑兵部队的冲击,当时的战车通过进一步强化防御能力等方式,以防御车阵的作战形式继续在战场上存活了一段时间。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蜀汉装备的“武刚车”了。蜀汉的“武刚车”“武刚车”是蜀汉诸葛亮为了抵御曹魏骑兵部队而开发出来的一款防御型战车,根据《兵法》上的记载:有巾有盖,谓之武刚车,车长两丈,车阔一丈四,车外侧绑长矛,内侧置大盾。“武刚车”很少单独使用,而是和著名的“八阵图”阵法一起,配合其他军兵种混搭使用。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古战车在东汉三国之后,中国古战车并没有马上消亡,而是逐渐退居到了后方。除了用于运输物资的运输型古战车之外,后来大部分的中国古战车主要是用于攻城。比如古代中国的云梯车、抛车和撞车,都属于中国古战车的衍生车。明朝的“七星铳车”即使是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仍有使用战车的记录。在明朝时期,随着火器的兴起,明朝多管火器一般重量偏大,仅凭人力无法正常使用,于是就有“七星铳车”,其实就是将七管火铳安装在车上推动前进,在需要的时候停车射击。而明朝戚继光甚至研制过火力更为强大的“偏厢车”,不过因为整体太过于笨重,所以没有大规模推广使用。戚继光发明的“偏厢车”而到了清朝,随着清朝对骑射技术的重视,中国古战车在清朝的发展正式终结。纵观中国古代战车的发展史,可以说明朝安装有火器的战车作战性能最为强大,不过可惜的是,巅峰之后就是终结,中国古战车的历史到此也就戛然而止了。“偏厢车”也是戚家军重要的火力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7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