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

汽车行业投资策略供需端催化零部件成长,智

发布时间:2023/6/8 19:02:19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北证券,李恒光)

1.新能源汽车高歌凯进,来年增长可期

1.1.回顾:新能车加速渗透,低端和中高端车发力

新能车销量有望超过万辆,渗透率达到15%。根据乘联会数据,年10月份乘用车批发量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批发量36.8万辆,环比增长6.3%,同比增长.1%。年1-10月份,新能车累计批发量万辆,渗透率达到了14.3%。从销量角度,年新能车月度销量屡创新高,月销量有望突破40万辆,年销量有望达到万辆,受芯片短缺等影响,10月份新能车销量在汽车销售旺季并未表现出超预期增长,但随着以ST西亚封测工厂为代表的芯片产能逐渐恢复,11月和12月份,新能车月销量有望超过40万辆。从渗透率,年-年间,新能车渗透率从1%增长至6.5%,而新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15%,新能车市场迎来大爆发。

低端A00和高端B/C车型成为新能车爆发增长点。年新能车市场呈现出“纺锤形”结构,微型电动车及高端豪华电动车成为增长两级,占据了新能车销量的70%以上,而A0和A级电动车市场销量一般且以运营端为主,尚未迎来爆发。A00车型细分中,低端A00售价3-5万,以宏光Mini为代表,中高端A00售价5-10万,以长城欧拉黑猫、零跑T03为代表。其中宏光Mini的月均销量已突破4万,而黑猫、零跑T03的月均销量在左右。高端B/C车型主要以造成新势力为代表,根据各企业公布的数据,小鹏、蔚来、理想三家造成新势力汽车单月销量均已破万。

小鹏汽车年11月总交付量15,台,环比增长54%,同比增长%,成为国内造车新势力中销量最高的车企。理想汽车在8月交付量达到辆后,9、10月受缺芯影响均未破万,且降到不足辆的水平,而11月迎来爆发,理想one单车交付达到辆。蔚来汽车9月份新车交付量首次“破万”之后,受缺芯和自身产线升级影响10月的销量“腰斩”,只有辆,而11月正常,交付辆。

1.2.展望:为什么看好明年新能车市场继续高增长?

1.2.1.新能车销量驱动力发生变化,C端需求成绝对主力

新能车市场底层驱动力已经转向由政策、供给端、需求端多因素驱动。在新能源补贴不断退坡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政策端的驱动力由直接的财政补贴慢慢转向软性的行政措施,新能源汽车对补贴的依赖性正在降低,开始回归自然生长。带有约束和激励性质的双积分政策,限牌城市的牌照红利,以及充电桩纳入国家新基建成为国家推动新能发展的主要手段。从供给端,新能源车企不断规划新车型和产能投资成为供给创造需求的典型,以A00车型为例,在宏光Mini出现在市场之前,国内微型电动汽车几乎绝迹,以Mini和面向女性用户的欧拉系列车型为代表重新点燃了A00市场。

从需求端,随着市场培育程度不断加深,技术进步及续航程提高等因素,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不断改善,以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等代表的车型主打高端电动车市场,其科技感、未来感属性提供了更多差异化产品,获得了消费者的拥趸。从终端销量反馈,根据交强险数据,新能源运营端比例下滑,根据估算,年销售的新能源汽车40%用作了运营车辆,而20年大约21%,21年上半年大约15%,运营端比例不断下滑,C需求成为新能源车型的绝对主导力量。

1.2.2.芯片短缺缓解,被压制的产能和需求有望释放

芯片短缺问题有望在明年Q1得到缓解,压制的产能和需求将得到释放。汽车缺芯问题自从年开始显现,一直持续至今,根据AutoForecastSolutions的数据,截至今年11月14日,因芯片供应短缺已造成全球汽车市场减产.7万辆。其中欧洲今年累计减产量为.9万辆,北美洲累计减产量为.2万辆,亚洲(除中国外)累计减产量为.6万辆,中国市场累计减产.1万辆,占总减产量的19.6%。预测今年全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或将达.3万辆。

聚焦到国内市场,由于新能车体量还较小以及部分低端车型不需要用到芯片等因素,芯片造成的影响主要在燃油车,但新能源市场的扩张也明显受到一定影响,由于ST马来西亚封测工厂疫情、英飞凌转向系统芯片短缺等问题,10月份新能源汽车批发量为36.8万辆,相比9月份的35.5万辆,在汽车销售旺季并未表现出超预期增长。但随着芯片产能的逐渐恢复,新能车销量会逐渐恢复正常,而且由于供给端短缺,市场需求还在被压制,有望在明年迎来爆发。

1.2.3.供给持续增加,各车企不断推出新车型

新能源车型推出速度在不断加快,造车新势力、自主品牌、合资/外资车企全方面发力。据不完全统计,明年预期有80款左右的新能源车型上市,涵盖主流的造车新势力、自主品牌、合资/外资车企等。在新能源车中,A0/A级车还是蓝海,主要是传统燃油车的天下,这块汽车市场最大的蛋糕在未来有望诞生多个爆款车型。在插电混动领域,自主品牌混动系统在今年全面铺开,比亚迪DM-i、长城DHT、吉利雷神智擎Hi·X等混动系统有望在明年带来较大增量。

2.新能车创造新需求,打开零部件增量空间

2.1.空气悬挂,供需两端发力迎行业拐点

2.1.1.市场空间

根据MordorIntelligence,年全球汽车空气悬架的市场空间达到60亿美元,预计年全球空气悬架市场空间将达到9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超过6%。其中亚太市场将显著增长,而亚太地区的增长主要将由中国市场推动。我们认为,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搭载空气悬挂仍处于起步阶段,供应商在今年以及年获得的定点项目大多于年开始放量。考虑到大多数车型将在明年下半年至后年上半年之间上市,因此我们判断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空悬渗透率将在近两年提升,年后提速将进一步加快。

我们判断,年国内乘用车市场至少是亿以上的市场空间。此前中国空气悬挂的市场空间较小,中国市场在未来几年将拥有可观的增速。假设单车空悬方案价值元,年如果20万到50万价格的车型的渗透率普及到30%以上,国内乘用车市场搭载空气悬挂的数量约为万辆,大约是亿的市场空间。预计保隆科技在年有50万辆左右的空气弹簧出货量。中鼎股份致力于成为硬件综合供应商,公司的空气供给单元市占率已经维持在50%以上,看好公司未来拥有空气弹簧供应能力后也能获得一定份额,整体的综合市占率有望达到30%左右。

2.1.2.竞争格局

空气供给单元的前装市场主要是威伯科(WABCO,被采埃孚收购)、AMK(中鼎股份的子公司)、大陆占据国内外的主要份额。细分来看,空气供给单元中包括空气压缩机、储气罐、阀组等部件,其中核心部件为空气压缩机,也是技术壁垒最高的部件,大陆、威伯科、AMK都选择自己开发生产空气压缩机,外来竞争者短时间难以进入这一领域。

空气供给单元中还有其他组成部分。其中储气罐有许多厂商拥有生产能力。阀组部件的市场格局目前较为单一,全球九成左右的市场份额都集中于德国公司RAPA,该公司为空悬供应商提供阀组以装配成空气供给单元。我们认为阀组的市场格局单一的原因主要在于此前空悬市场空间不大,并非因为阀组的技术难度高,随着空悬渗透率上升,中国空悬市场打开,我们判断阀组将会出现更多供应商,存在国产替代的可能。

乘用车空气弹簧市场,全球范围内主要的生产厂商为大陆、威巴克,为主机厂供应系统集成的方案。此外,市场上还有几家公司也拥有一定影响力,例如凡士通FIRESTONE。国内市场中,目前乘用车空气弹簧达到量产水平的只有保隆科技与孔辉汽车(非上市公司)。

在商用车空气弹簧领域竞争者较多。瀚瑞森能制造商用车空气弹簧,没有乘用车空气弹簧业务。固特异的旧业务主要集中在商用车上,空气弹簧业务已经被大陆收购,目前只有少许商用车的业务。此外,凡士通原来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商用车,近年开始进入乘用车空气弹簧市场。赛夫华兰德的业务为挂车空气悬架的集成方案,赛夫华兰德是保隆科技的客户之一,赛夫华兰德在国内用的商用车空气弹簧由保隆科技提供。

2.1.3.供需两端催化迎来行业拐点

我们认为空气悬挂开始迎来市场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9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