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正酣的年,德国装甲部队的燃料供应就已经很紧张,虽说还不至于装甲部队全部趴窝,但是可以预见这种境况只会越来越糟糕,德国开启了新的动力源研发工作,跟吃“混合面”差不多的煤气燃料坦克陆续被研制出来。使用混合燃料的虎式坦克底盘烧煤气的内燃机和烧汽油的内燃机历史差不多,之所以没有成为车辆动力主流,主要是煤气内燃机输出动力不如柴油机或汽油机,而且煤气的生产、储存不如燃油方便,车辆要想满足行程,需要携带一个大大的燃气罐,这一点从我国当年顶上一个巨大煤气包的煤气车就能看出来有多不方便。好在当时另一项发明已经成熟,那就是煤气发生器。这种通过“烧煤炭”自制煤气的设备,让车辆可以带着发生器运动,比带巨大的煤气罐方便得多;这种结构在民用车辆领域已经得到较多运用,我国抗战时期也曾研制过类似的汽车。使用煤气发生器的二号坦克德国在年时就开启了燃气发生器的研制,不过当时因为没有直接需求,研制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在年时燃气发生器被运用于坦克,因为动力不足,首先接受改装的是体重更轻的一号、二号坦克和38t坦克,它们被分别命名为PzI、PzII和LTvz.38。这些坦克数量稀少,服役于德国国防军,它们除了运用于装甲兵的训练,其中PzI型还在年时被伪装成M4坦克用于城市作战训练,让娃娃兵快速掌握铁拳的使用。除此之外,个别煤气坦克也被用于实战,在二线部队打治安战,在丹麦服役的PzII就曾被游击队缴获过。伪装成M4的PzI坦克上述三种坦克均有燃气发生器,这是一种高耸的筒状结构,通过焖烧柴火的方法制造燃气,产生的燃气通过搜集装备储存在一只只的储存罐里,供坦克行驶时使用,也可以同时运行。不过这种巨大的燃气发生结构很脆弱,连轻武器都能击伤,根本无法在一线战场上运用。进行铁路运输的PzII坦克为了满足实战需要,德国又开启了新的设计,即通过携带液化气罐的方式替代燃气发生器和储存罐,相对来说就方便多了。其中四号中型坦克、黑豹中型坦克、虎式重型坦克、黄鼠狼坦克歼击车、半履带车等都有参与改装测试,其中烧丙烷-丁烷混合物的虎式坦克有5辆。烧液化气的黄鼠狼坦克歼击车这些车辆并不成功,因为它们的重量都太大了,一辆虎式就顶好几辆一号坦克,通过燃烧丙烷-丁烷驱动坦克,坦克的引擎输出动力仍有不小的差距,而且液化气罐的储存量也有限,坦克行驶距离受到限制。真正的问题还是气罐本身,气罐不同于汽油燃料罐可以因地制宜的制成不一样的形状,气罐无法在坦克内部容纳,德国改装的这些坦克大部分采用尾部背负式,黄鼠狼坦克歼击车则直接把气罐放在“脸上”。在丹麦被游击队击毁缴获的PzII坦克这种布置虽然满足了坦克的基本机动性,但是气罐本身就是巨大的隐患,尤其是像坦克这种在炮弹下搏命的装备,不管坦克装甲有多厚,一旦气罐被命中,轻则失去行动能力,重则大火焚烧,这样就失去了坦克本应该有的防护力,和坦克设计初衷相悖。改装的虎式坦克虽然使用煤气或者液化气有诸多问题,德国直到投降前都一直在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究其原因是大战中的德国资源严重匮乏,石油来源受限,倒是鲁尔区的煤炭还管够,因此围绕着煤炭等来源可靠的物资展开研究也是无奈之举。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