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

汽车发动机原理吴明复习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3/6/23 15:56:19   

第一章

1.三种基本循环

(1)混合加热循环

(2)定容加热循环

(3)定压加热循环

2.工质基本状态参数

(1)压力p

(2)温度T

(3)质量体积v

3.混合加热循环组成:1-2为绝热压缩过程;2-3为定容加热过程,吸热量为Q1v;3-4为定压加热过程,吸热量为Q1p;4-5为绝热膨胀过程;5-1为定容放热过程,放热量为Q2

4.多变过程

(1)当n=0时,p=定值,为定压过程(P)

(2)当n=1时,pv=定值,为定温过程(T)

(3)当n=k时,pvn=定值,为绝热过程(S)

(4)当n=±∞时,v=定值,为定容过程(V)

5.气体的基本热力过程

(1)定容过程

(2)定压过程

(3)定温过程

(4)绝热过程

(5)多变过程

6.三种理想循环热效率的比较

(1)当初态相同,加热量Q1及压缩比εC分别相等时Q2pQ2mQ2v,ηtvηtmηtp

(2)当吸热量Q1及循环最高压力pz(pmax)分别相同时Q2vQ2mQ2p,ηtpηtmηtv

第二章

1.指示指标(i)

指示指标是指以气缸内工质对活塞所做的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性能体系,用于评定发动机实际工作循环进行的质量好坏

(1)指示功:是指气缸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所得到的有用功

(2)平均指示压力:是指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指示功

(3)指示功率:是指发动机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全部指示功

(4)指示燃油消耗率:是指单位指示功所消耗的燃油量

(5)指示热效率:是指发动机实际循环的指示功与所消耗燃料的热量之比

2.有效指标(e)

有效指标是指以发动机曲轴输出功率为基础的性能指标,以评定发动机整机性能的好坏和设计与制造水平

1)动力性能指标:

(1)有效功率:是指发动机曲轴输出的功率

(2)有效转矩:是指由发动机曲轴输出的转矩

(3)平均有效压力:是指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输出的有效功

2)经济性指标

(1)有效热效率:是指发动机输出的有效功与所消耗的燃油的热量之比

(2)有效燃料消耗率:是指单位有效功的燃油消耗量

3)发动机强化程度

(1)升功率:是指在标定工况下,发动机每升气缸工作容积所发出的有效功率

(2)比质量:是指发动机的质量与标定功率之比

(3)强化系数:用平均有效压力与活塞平均速度的乘积

3.机械损失包括

(1)摩擦损失(2)驱动附件的损失

(3)泵气损失(4)驱动压气机和扫气泵的损失

4.机械损失测量方法

(1)示功图法:常用于单缸机的测试(2)倒拖法

(3)灭缸法(4)油耗线法

5.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1)转速(活塞平均速度)的影响:机械效率都随转速或活塞平均速度的上升而下降,这是因为在负荷不变而转速上升时:

1)各摩擦副相对速度增加,摩擦阻力加大

2)曲柄连杆活塞等运动件的惯性力加大,活塞侧压力及轴承负荷上升,摩擦阻力增大

3)泵气损失增大

4)辅助机械的摩擦阻力和所需功率增加

5)缸内压力上升,引起摩擦阻力加大,但由于某些相位时,作用于活塞的缸内压力与惯性力有相互抵消作用,情况较为复杂

(2)负荷的影响:负荷越大,机械效率越大

(3)润滑条件的影响:零件相对运动的摩擦损失占总机械损失的大部分

第三章

1.气门重叠概念,在换气过程的哪个阶段

由于排气门的迟后关闭和进气门的提前开启,所有存在进、排气门同时打开的现象,称为气门重叠(在气门重叠和燃烧室扫气阶段中发生)

2.发动机的换气损失组成

排气损失与进气损失之和称为换气损失

3.进排气门提前、滞后原因

(1)进气门提前原因:为保证活塞下行时,进气门开启面积足够大,使新鲜充量顺利流入气缸

(2)进气门滞后原因:增加气缸充气量

(3)排气门提前原因:增大排气门开度,使废气能通畅流出,降低缸内压力

(4)排气门滞后原因:利用气流的惯性进一步排出废气

4.充气效率影响因素

(1)进气门关闭时缸内压力

(2)进气门关闭时缸内气体温度

(3)残余废气系数

(4)压缩比

(5)进排气相位角

(6)进气状态

5.残余废气系数概念

进气过程结束时,气缸内残余废气量与进入气缸内的新鲜空气的比值

6.提高充气效率的途径

(1)降低进气系统的阻力:

1)减少进气门处的流动损失

2)减少进气道、进气管和空气滤清器的阻力

(2)减少对进气充量的加热

(3)降低排气系统流通阻力

(4)合理选择进、排气相位角

(5)谐振进气与可变进气歧管

7.谐振进气和可变进气歧管

两者都是利用进气管的动态效应来提高充量系数

8.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1)排气过程

1)自由排气阶段

2)强制排气阶段

(2)进气过程

(3)气门重叠和燃烧室扫气

9.充量系数

充量系数是指每缸每循环实际吸入气缸的新鲜空气质量与进气状态下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理论空气质量的比值

第六章

1.柴油机的燃烧过程的四个阶段

(1)着火落后期

(2)速燃期

(3)缓燃期

(4)补燃期

2.柴油机喷油规律的要求(先少后多,先缓后急)

(1)能产生足够高的喷油压力,以保证燃料良好的雾化、混合和燃烧,包括雾化质量和空间分布,以及与燃烧室、气流运动的匹配

(2)实现所要求的喷油规律,以保证合理的燃烧放热规律和良好的综合性能

(3)对于确定的柴油机运转工况,精确控制每个循环的喷油量,且喷油量能随工况变化自动调节,工况不变时,各循环的喷油量要一致,多缸机各缸间的喷油量和喷油时刻相同

(4)在各种工况下避免出现异常喷射现象

3.柴油机燃烧过程各阶段的特点、要求

(1)着火落后期(短):影响着火落后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此时燃烧室内工质的状态。温度越高或压力越高,柴油的自燃性好,都会使着火落后期越短

要求:必须精确控制着火落后器长短

(2)速燃期(缓):温度压力急剧升高,压力升高率在0.2-0.4MPa/(°)

要求:减少在着火落后期内的可燃混合气的量

(3)缓燃期(急):空气逐渐减少而燃烧产物不断增多,燃烧过程缓慢,扩散燃烧

要求:缓燃期尽可能的短

(4)补燃期(少):燃烧时间短促,混合气不均匀,有少量燃油拖到膨胀过程中继续燃烧

要求:尽量缩短补燃期,减少补燃所占的百分比

4.使用因素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1)喷油提前角

(2)转速:转速增加,使空气的涡流运动加强,有利于燃料蒸发、雾化和空气混合

(3)负荷:负荷过大,过量空气数值过小,因空气不足,燃烧恶化,排气冒黑烟,柴油机经济性进一步下降

第七章

1.表面点火概念

在汽油机中,凡是不靠电火花点火而由燃烧室内炽热表面点燃混合气的现象称为表面点火

2.爆燃与表面点火的区别

(1)爆燃:末端混合气自燃,火花塞跳火之后;有压力冲击波,敲击声较清脆

(2)表面点火:炽热表面点燃,火花塞跳火之前、之后;无压力冲击波,敲击声较沉闷

3.爆燃原因、影响因素、措施

(1)原因:压缩比过高或点火过早,远离火花塞的末端混合气发生了自燃

(2)影响因素

1)燃料性质

2)末端混合气的温度和压力

3)点火提前角

4)火焰前锋传播到末端混合气的时间

(3)措施

1)降低水温和进气温度

2)降低压缩比

3)降低末端混合气温度

4)推迟点火

5)增加残余废气

4.汽油机正常燃烧过程的三个阶段

(1)着火延迟期

(2)明显燃烧期

(3)后燃期

5.影响燃烧过程的因素

(1)混合气成分

(2)点火提前角:

1)点火提前角调整特性:在汽油机上,当保持节气门开度、转速和过量空气系数一定时,汽油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指标随着点火提前角改变而变化的关系称为点火提前角调整特性

2)最佳点火提前角:随转速的上升应加大点火提前角,随负荷的增大应减小点火提前角

(3)发动机转速

(4)发动机负荷

(5)冷却液温度

6.汽油的抗爆性用什么表示

辛烷值

第九章

1.速度特性概念、外特性曲线概念

(1)速度特性是指发动机在油量调节机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主要性能指标随发动机转速的变化规律

1)汽油机速度特性:是指汽油机节气门开度保持不变,其(有效功率、有效转矩、有效燃油消耗率、每小时耗油量等)性能指标随转速变化而变化的关系

2)柴油机速度特性:是指喷油泵的油量调节机构位置固定,柴油机的(有效功率、有效转矩、有效燃油消耗率、燃油耗油量等)性能指标随转速变化的关系

(2)外特性曲线是指当油量控制机构在最大位置时,测得的特性为全负荷速度特性

2.负荷特性概念

是指发动机转速一定时,其性能指标随负荷变化的规律

3.调速特性概念

一种以有效功率或平均有效压力为横坐标,相当于负荷特性的形式,另一种表达形式是以转速为横坐标,相当于速度特性的形式

4.部分速度特性概念

当油量控制机构固定在标定功率以下的任意位置时,所测得的速度特性称为部分负荷速度特性,简称部分速度特性

5.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万有特性特点

(1)汽油机:最低油耗偏高,经济区偏小;等燃油消耗率线在低速区向大负荷收敛,说明汽油机低速低负荷工作时燃油消耗率较高;等功率曲线随转速升高而斜穿等燃油消耗率线,故当功率一定时,转速越高越费油;汽油机的△be/△Ttq或△be/△pme比柴油机大,说明变工况工作时平均油耗偏高

(2)柴油机:最低燃油消耗率较低,经济区较宽;等耗油率线在高低速均不收敛,变化比较平坦;等功率线向高速延伸时,耗油率变化不大

第十章

1.发动机排放污染物

(1)一氧化碳(CO)

(2)碳氢化合物(HC)

(3)氮氧化物(NOx)

(4)微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51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