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内燃机 >> 内燃机介绍 >> 移动的核弹幽灵俄罗斯养不起中国解盘,美
(兵魂志原创文/乐行)
12月4日,参考消息网转引《俄罗斯报》网站2日消息称,俄军新一代铁路作战系统的研发被叫停,而且接下来很可能就是“长期搁置状态”。俄罗斯媒体认为,“问题很可能出在资金上”。与此同时,世界上只有我国还不时有研发铁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的传闻流出,我国是否应当也评估下,投入巨资研发“末日导弹列车”是否值得呢?
俄罗斯人这款被称为“巴尔古津”(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一个自然保护区)的新型导弹列车的曲折命运。应当说,本这几年陆续传出的消息似乎都是乐观的:年,战略火箭军方面表示,新一代导弹列车的研发或将迅速启动。年,战略火箭军司令几乎正式证实了这一消息。年,俄国防部副部长尤里·鲍里索夫表示,莫斯科热工研究所已着手进行试验设计工作。年年底,有消息称“巴尔古津”系统顺利完成了洲际弹道导弹的抛射测试。
似乎看上去,俄国人的新型导弹列车在技术层面正在稳步按照时间表实现其目的。在其背后,有限经费中优先突出核武器的策略,似乎也让“巴尔古津”在资金层面不用发愁——这与苏联解体后就在武器研发上磕磕绊绊,大部分服役武器都在风波不断后才能走到最后的俄军各类换代武器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时隔一年,却传出新型导弹列车将长期搁置的消息。俄罗斯媒体认为是因为穷,而原有的组建5个“巴尔古津”战略导弹团,每个导弹团配属6枚导弹的计划看来也将长期搁置了。这样,看上去只有我国还在搞铁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了。
之所以说是“看上去”,是因为相关消息一直都没有得到证实,相关消息源通常只有外媒。比如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在两年前的12月21日称,美国情报部门向该网站记者透露,他们在当时监测到中国从铁路货车上进行了东风-41导弹弹射试验。
如果这个消息为真,那意味着传闻已久的我国铁路机动洲际导弹有了实质性进展,而笔者认为,我国确实有必要师从苏俄,发展类似机动手段的洲际导弹,以丰富我国的核威慑能力。
众所周知,大国核武器投送载具领域,存在“三位一体”的说法:海基、陆基和空基。曾经苏联是“三位一体”齐全的国家,目前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弹道导弹核潜艇及战略轰炸机呈现“半残”状态;法国和英国的陆基、空基核威慑力量也已经“放弃治疗”,因此实际保有完全可靠的“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的只有美国。
作为大国,借助“两弹一星”工程,中国在核武器投送上虽然很快脱离了“有弹无枪”(即有核弹但没有载具将其打出去)的状态,但陆基发射核弹长期只能通过固定发射架/井一种方式。
(发射井中的东风-5A型洲际导弹,这长期是我国唯一可靠的核反击手段)
我国“三位一体”中的其他“两位”也比较尴尬。长期以来,弹道导弹核潜艇通常被西方认为仅具有象征意义:一方面潜射弹道导弹长期技术不过关,巨浪-2型潜地导弹只在近年才试射成功,其公里的射程只能勉强打到美国本土,也被认为实用性不足。而更为尴尬的是,型战略核潜艇这两年才实现了美俄英法在冷战时期已经实现的常规战斗巡航,这就意味着以往实际上海基核威慑这一二次核反击力量只存在于纸面上。
(网传的型弹道导弹核潜艇,可携带12枚巨浪2型导弹)
空射核武器方面也不比海基好到哪里去。除了自杀性的强-5空投氢弹这种疯狂计划外,中国长期在战略轰炸机这一机种上存在短板并一直未能得到完全弥补,导致一直只有改进自苏制图-16轰炸机的轰-6系列,速度慢、载弹量小、生存能力差,实际基本不具备战略轰炸机潜力——而这已经是中国空军最大的轰炸机。目前新轰炸机仅有纸面消息,即使已经在研也离实用化有很远距离,在这方面并不乐观。
(轰-6K能够携带巡航导弹,但不能弥补在空射核武器方面的严重短板,而网传的所谓能够携带中程导弹的轰-6N,也只能有限补上这块短板)
因此,在陆基核武器仍然是我国最为可靠的核反击手段的情况下,为陆基核武器提供更多的机动发射方式,是中国目前核战略下必然的选择。
中国的核战略是什么?这个问题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一般中学生都知道两条:我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但是,仅凭这两句话,对各国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核政策分为两种:进攻性,报复性。前者通俗来说,一方面要先发制人,见势不妙可以首先使用核武器;另一方面,打仗时核武器在可选择使用的清单里,甚至可以像冷战欧洲前沿两侧一样,苏联方面用核弹为钢铁洪流开路,北约方面为阻止坦克狂潮一星期打到英吉利海峡(虽然实际并不可能)而把战术核武器纳入作战计划——至于法国、德国在核打击下怎么办,谁管它。
(发射中的美国“民兵”3型洲际导弹,美国正在研制下一代核武器)
类似我国这种报复性核战略,主要是针对敌方工业,人口聚集地等软、面目标进行报复性打击,目的是以“恐怖平衡”告诉对方:我国能够给予你以不可承受的核报复。然而,这就面临一个要命的问题:即我国不首先用核武器,如果在敌方第一波攻击中核武器被全灭怎么办?这并非危言耸听,美苏曾长期研究如何更加有效地歼灭敌方核反击力量,隔多远扔一颗核弹能确保摧毁都进过反复计算,并以此来安排自家核弹的目标分配清单——在近年解密的档案上,我国诸多城市就被美国分配了“核弹配额”。
虽然再精密的计算也不可能确保第一波后没有核弹留存,而现代洲际导弹只要留下一发,就能给对方以不能承受的损失,但显然不能赌这个概率。
上面提到,我国核反击力量长期以来靠的是坚固发射井中的东风-4和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这两种导弹不仅数量少,而且使用不能长期存放于弹体内,否则会损坏弹体的液体燃料,只有发射前才能加注燃料,这在按秒计算胜负的核战争中,仅具有有限核反击能力。
(发射架上的东风-5,这种发射方式当然不具备任何生存能力)
在和平时期,发射井并不那么难找,美苏相互瞄准的核弹,很大一部分就是对方的核弹发射井,中国不多的发射井(虽然其中必然有假目标)自然不会不在其中,因而生存概率堪忧。我国曾长期致力于建设“地下长城”,以增强有限导弹的生存概率,但发射地点总不会太多,机动范围不够,导弹数量也不足,实际生存能力还是值得怀疑。
除了发射井,从美苏看,陆基核武器采用的还有公路机动和铁路机动方式,尤其是苏联在海基和空基长期弱于美国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公路机动和铁路机动洲际导弹,对我们是很好的借鉴。从胜利日阅兵前所未有的“东风快递”车队就可以看出,公路机动核反击力量我国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作为铁路大国,铁路机动必然是另外一个选择。
(阅兵展出的东风5B型导弹拖车仅具有运输功能,不能说是一种公路机动导弹)
(国庆50和60周年阅兵展示的东风-31洲际导弹,已经可以算是一种公路机动导弹,但这种半挂车越野能力十分有限,不能完全脱离铺装路面机动)
(朱日和沙场点兵压轴的东风-31AG,采用多轴重型运载车,终于具有了较强的越野能力,射程也比原型有了提升)
苏联和俄罗斯一直对发展铁路机动核武器很热衷,并且成功实现了铁路机动核导弹的战略值班。在茫茫西伯利亚雪原上不停奔驰的核弹列车,是冷战的重要象征之一。美国B-2隐形轰炸机最初发展目的,就是深入广袤的俄罗斯大地寻歼陆基机动的苏联核弹。
俄国人选择铁路机动,一大原因是其广大的铁路网。俄罗斯全国铁路总长超过1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三。绵长的铁路线为路基弹道导弹提供了广阔的发射空间,同时也更有利于整个发射系统的隐蔽反侦察。美国经过研究发现,要想摧毁反应速度快,机动性能好的单组导弹列车,至少需要使用枚弹道导弹,且成功率较低。而要对导弹列车实施跟踪监视,更是需要数百枚侦察卫星仔细甄别。
作为对比,年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年,全国铁路运营里程将达12万公里的铁路强国,铁路机动生存概率优势明显。要在全国每天开行的成千上万客货列车中,找出其间运行的导弹列车是十分困难的。而每个隧道、每个编组站,都有可能进行重新编组,这对跟踪也是一项难题。
(冷战时,奔驰的核弹列车是美国人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