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内燃机 >> 内燃机介绍 >> 62年前,是谁把中国航天驮进大漠
春节前后,是内蒙古额济纳旗最为寒冷的时节。
年的这个时节,一骑驼队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跋涉,漠风卷着沙旋儿在戈壁滩上呼啸游走。
驼队的队长叫孙继先。这位在长征途中曾指挥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红军营长远道而来,在浩瀚的沙海中为年轻的共和国开始了又一次强渡。
驼队把建设新中国第一座导弹试验靶场的“工笔画”驮进了大漠,可驼不进从画卷到现实需要的试验产品、基建物资和大量人员。
于是,一条从甘肃清水发端,跨越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直抵额济纳旗的大运力单轨铁路,从画卷中贯出。
一匹匹“铁骆驼”——机车,也陆续加入了这幅史诗般宏伟的画卷。
打头的机车是铁道兵某部进场时带来的两台日本产“解放型”蒸汽机车。据铁路前辈回忆,这两台车是当年日军侵华的重要物证,新中国成立后,这两台车被原铁道部接收,与其它同类车型合编为“莫克11型”,年又改型号为“解放型”。
这两台“解放”和从兰铁玉门段租来的20多台日本产蒸汽机车,用嘹亮汽笛在沉寂千年的“死亡之海”中吹起生命的号角,超额打赢了“天内完成万吨物资运输”的“双百会战”,为新中国架设起分娩导弹卫星的产床。
同样带有传奇色彩的是年9月底进场的两台轻油机车,它们也是缴获的战利品。由于它们是当时进场最先进的车型,所以进场后被编号、。
口口相传中,机车原是侵华战犯冈村宁次的专车,年8月被我军缴获,曾作为彭德怀元帅的指挥车入朝参战,调配到中心后,曾接送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机车曾是侵华日军乘坐的通勤车,全是软座,罗瑞卿将军来中心时由接乘,别人能“以座当床”躺下,唯独个子高高的罗将军躺下后根本伸不开腿,于是一路坐到了中心。
历史往往是这样的,越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越是空白。翻遍手头因保密而所剩寥寥的资料,却寻不到、机车的确凿历史。
唯一明确的是,这些日本产的机车曾经让苦难的中国人陷于苦难,又让新中国大步登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也许,在操纵着这些机车奔驰在“崛起大动脉”上时,自立自强的气血就渗透到了中国航天先行者的骨梁缝隙。
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一台建设型蒸汽机车驶进西北大漠,这是中心迎来的第一台国产机车,簇新的车体上闪耀着民族自信的光芒。年,一台国产前进型蒸汽机车隆隆碾过祁连雪,加入到驮负大国重器进军宇宙的运输阵列中。这两台机车的先后引进,也标志着日本产蒸汽机车正式退出,中心运输舞台上迎来了国产机车各领风骚的全新局面。
年9月21日,载人航天工程上马。载人航天,非比寻常,需要全新的发射模式和一流的辅助设施。
年到年,6台东风4B型内燃机车的先后引进,结束了国产蒸汽机车的蒸腾岁月,开启了全新的超级、超限,多种类、高密度、交互性强的内燃运输时代。
车轮碾碎祁连雪,车身带起大漠风。
从日本产到国产蒸汽机车,再到内燃机车、空调客车、大功率交流传动调车,这些设备见证了中心铁路运输事业的建设、改革、发展,也见证了中国航天的快速发展。
如今,这些在时光与使命的鞭影里,驮进希望、拥抱梦想、守望辉煌的“铁骆驼”,有的掩于黄沙、有的转作他用、有的馆藏,有的依旧还在服役。
漫步崛起的航天城,看到火箭的腾飞,我的眼里总会浮现那一簇簇车灯,耳边也不时会响起“铁骆驼”那一声声嘹亮鸣笛。
呵!那一簇簇车灯,那一声声鸣笛,不就是跃动的航天梦么……
作者简介
张建军,就职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铁路管理处,从事航天铁路运输任务25年,先后参与航天铁路运输任务上百次,多次被评为安全运输先进个人。
作者简介
王胜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工作者家属。年随调进入大漠戈壁,9年被评为最美航天人。
来源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
作者
张建军、王胜杰
编辑
乔丽江、王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