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内燃机 >> 内燃机优势 >> 逝去的转子发动机,是饱含希冀还是伤感缅怀
我们可以说,转子发动机是上个世纪马自达对内燃机形式的执着,但最终被现实打败,如今只能追忆。
看到转子发动机的时候,小编的心里冒出了两个字:巧妙。有一说一,转子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理念。
与传统活塞的往复循环式的运动不同,这种转子发动机是非常特殊的。即在一个腔体内通过转子本身的惯性完成进气、压气、爆气、排气。
优点是设计巧妙
转子发动机这样简单而又巧妙的设计对于升功率和升扭矩会有很大的提升,不像常见的L型发动机存在只损耗动能、无意义的直线往复运动。
转子发动机的整体很小、结构简单,不会过多占用空间。它的零部件比起传统发动机要少很多,在轻量化上表现更好。
转子发动机的振动和噪声会很小,NVH表现会非常不错,这是活塞式发动机所不能比拟的,在输出功率上,转子的输出更为平顺与连贯。
而这独特的结构使得转子发动机的转速很高,1.L的转子发动机在输出功率上可以和现在的2.0T相媲美。
对于很多人来说,转子不死可能来自《头文字D》中的高桥兄弟,这对被称为转子兄弟的赤城红太阳领头者,座驾分别为搭载转子发动机的第二代马自达RX7(FC)和第三代RX7(FD)。
当然还有电影版中高桥凉介的饰演者陈冠希说的那句:“你是斗不过我的FC的。”
硬伤在身难成器
转子发动机可谓是成也结构,败也结构。
磨损始终是悬在转子发动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箭,设计的是很巧妙,但压力现在给到了材料学。
通俗点讲,就是你的设计是很不错了,但没有材料经得住这样的速度。如此高强度的转动会让内壁会出现磨损,俗称恶魔的爪印,使用寿命极低,也就十万公里。
为了寻找到不会损伤内壁的材质,马自达的工程师们做出了大量的实验,最后无奈之下还异想天开地尝试了牛骨、马骨,不过结果大家应该可想而知。
这里有一点注意,寿命和故障并不能画上等号,事实上,转子发动机凭借简单的结构,成为了故障率最低的发动机。
同时,转子在工作时,三角形的三面空间容易出现窜气情况,此时就需要扫气条来隔绝气体,而它们又需要机油来润滑,保证气缸壁的密封性。
由于转子发动机的机油和曲轴是隔绝的,这就导致机油要不断地向燃烧室喷射,且没有独立的机油回收系统,机油都被燃烧排了出去。所以需要的机油量是极为庞大的。
能夸转子发动机的可能只有机油厂商了吧。
不仅如此,转子发动机还无法做到和活塞发动机那样高的压缩比,燃油燃烧不充分,导致排放不达标且油耗偏高,在排放标准越来越严苛的现在,这也成了它的致命难题。
愣头青还是工匠精神
马自达就是这样,有钱我就研究转子,没钱,我就造几辆车出来卖了继续研究转子,就这样无限循环着。
卖车不是马自达的主业,卖车筹备经费研究转子还是主业。
就这样,不管是因为转子发动机独特的结构还是马自达特立独行的性格,直到现在依然有人高喊:“转子不死,马自达天下第一!”的口号。
其实马自达选择转子也是无奈之举。按照当时的日本政策,所有小的车企都要并入大企业,除非有一项专有的技术。
尽管当时转子发动机专利拥有者德国NSU车厂开出了非常苛刻的条件,但马自达仍义无反顾的买下了这项专利。
虽然是无可奈何买下的一根救命稻草,但是马自达一直深信着转子发动机的潜力,就这样默默无闻地独自研究了这么多年,确实是值得人们尊敬的,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把事情做到极致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当然,重口难调,马自达的如此较真也引来了许多人的口诛笔伐。
马自达工程师和喷他们的人,就好比一个发明家做了一百次实验,失败了99次,最后一次成功了,一个空想家,写了一篇几十页纸的报告,控诉发明家的发明不靠谱,大家都跟着空想家一起攻击发明家。
后来发明家的发明成功率越来越高,空想家的报告写得越来越烂,最后发明家拿出了成功的发明,空想家喜闻乐见的被打肿了脸。
马自达就是一直保持着发明家的心态,是卧薪尝胆,筹备着终有一天可以拿出一套成功的新技术造福他们自己也好,造福人们也罢,但那种刻苦研究,努力奋斗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尊敬吗?
我们也都一直希望马自达凭借着钻研的精神能有重大突破,突破瓶颈与桎梏,而不是一直无效循环,履行着它不抛弃不放弃的口号,哦对了,还有不量产。
为逝去的转子发动机缅怀遗憾的同时,我们也要饱含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