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内燃机 >> 内燃机前景 >> 我不装了电动化重构汽车审美
Electrificationreshapesautomotivedesign
风起于青萍之末,世界的变化,往往发生于我们不经意之处。
也许你并未留心,我们的食物正变得越来越辛辣:中国消费者食用辣味的比例,四年内从34.6%升至41.8%,超越咸鲜占据榜首。
也许你不曾注意,我们的饮料正变得越来越清淡:无糖饮料的市场规模,六年内从16.6亿元升至.8亿元。
也许你没有发现,我们的汽车正变得越来越清洁:年上半年,全国机动车总登记量同比下降11.43%,但新能源汽车总登记量同比上升.26%——等等,你说你早就发现了?没错,路上的“无脸”汽车确实是越来越多了,肉眼可见。
图1:特斯拉Model3当汽车戴上口罩
Whencarswearmasks
确实,提到“电动汽车的造型特征”,“无格栅”是最直接的标签化印象,毕竟前脸是汽车最容易被注意到的造型区域,在传统汽车的造型语言中,它塑造了最外显的“表情”和“性格”,让人一眼便知这辆车是灵动可爱,还是凶神恶煞。
图2:马自达MX-5和CX-3为什么电动车前脸要“无格栅化”呢?显然,因为电动车通过电动机驱动,不再需要大尺寸的内燃机冷却格栅。
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形式追随功能”只是一种理想情况,受众的审美习惯并不会轻易动摇。我们不能忘记年初代ModelS仍然在前脸装了个形式主义的假格栅,也不能忘记年Model3刚刚发布时,无格栅前脸被群嘲为“没有鼻子的伏地魔”。
图3:特斯拉ModelS()那些年汽车设计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就是“电动车要不要有脸”,显然“不要脸”或者“无脸”听起来不太顺耳,似乎这个话题已经自带了预设的褒贬。但世殊时异,五年过去,无格栅设计几乎已成了电动车(尤其是售价40万以下者)的通用特征。不过多数电动车也不会做得过于极端,前脸顶端常有一条细细的贯穿灯,作为格栅的遗产,撑起了正中的“天庭”格局。
图4:大嘴造型的荣威MarvelX和无格栅其实这并不奇怪,无格栅是突出电动车身份的一剂猛药,要在适合的时候发挥作用。
在新势力抢占市场之前,早期的电动车多是巨头们小心翼翼的试验品,是燃油车基础上改变驱动方式的产物,那么把格栅封起来就足以“恰到好处”地显示身份,同时要与原车型足够相似,依赖其“人缘”招徕顾客(当然,也减少了新开零件,节省了成本)。但当新势力陆续入场,传统势力的纯电架构也逐渐成熟,车企从意愿和自由度层面都有了“另立电动山头”的理由。再加上消费者对“电动车”身份的认同甚至偏爱,无格栅设计自然开始大行其道。简言之,以前的消费者看到的是一辆电动的高尔夫,现在的消费者看到的,却是一辆大众的电动车。
图5:大众e-Golf的造型与普通Golf基本一致,但ID.3则明显属于纯电时代
有趣的是,风水轮流转,有些燃油车已开始顺应电动车的无格栅审美了。
图6:以UNI-K为代表的长安UNI系列,虽不是电动架构,却以无边界的“准电动”格栅引领潮流
十余年时间,电动车终于从零星的、遮遮掩掩的“油车特别版”身份翻身逆袭,走到舞台中央,用自己全新的审美改变着汽车设计的游戏规则。无格栅设计只是其中一环,更多变革正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要高,但不要厚
Higher,withoutthicker
其实,无格栅设计并不是电动车的原创,早在行业大幅电动化之前,有一种令人热血沸腾的车型,也没有前冷却格栅。
图7:兰博基尼Aventador很合理,因为这些中置超跑的内燃机布置在驾驶者背后,前脸不需要这种格栅。
那我们能不能直接复制粘贴,让电动车都拥有超级跑车这么酷的前脸呢?
很遗憾,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行。
超跑拥有这种杀气前脸的先天优势,一是不需要格栅,二是“足够扁”。电动车满足第一点,但第二点通常还不如普通乘用车。因为当前纯电架构主流的电池布置方案是这样:
图8:号称特斯拉杀手的LucidAir,也选择将电池布置在底盘
厚度大致在10-15厘米级别的电池组布置在车身底盘,这样可以确保整车配重均衡、动态稳定。但这也给设计师出了难题。10厘米对外饰比例姿态来说绝不是个小数目,作为参考,奔驰GLA和GLB的车高仅仅相差7.7厘米。
图9:动感跨界的奔驰GLA,仅比敦实方正的GLB低77mm(不同版本略有差异,但最大不超过90mm)
难度显而易见。首先是外饰,要在整车加高的背景下努力不显得太厚,就不能拘泥于之前用惯了的“横向拉长”手段。当车辆足够宽扁时,设计师可以用大量横向线条来营造“宽大”的视错觉,还可以适度分出两三层,把每一层压扁,强化横向拉伸的视觉感受;但当车辆实际已经比较高时,就不宜机械照搬,造出一个“双下巴”或是“多层汉堡”的质感,产生不稳定感。
图10:同属福特的Bronco和Flex,前脸的视觉厚度明显不同
对于电动车不得不加厚的前脸,不少设计师选择增加纵向/斜向的核心元素,用以统御多层横向元素,保持整体性。宝马前脸“双肾”的变化正是一个典型案例:此前的双肾,除了品牌图腾的意义外,更多地只与大灯配合,形成上方的横向层次,与下方基本“说不上话”;但在电动架构下,双肾就像一对“卡扣”,将上下层元素贯通起来。结合中段的留白和左右两侧的纵向支撑,就在新的比例下保证了“主特征轻薄骨感”、“向下抓地”两大要点。
图11:宝马上一代4系和新一代i4当然这个变化并不止于i4,宝马的燃油车也在风格上与之保持一致。因此可以说,宝马的设计语言变革,很大程度上也是“油车向电车靠拢”大势下的决定。
图12:宝马4系和7系家族的造型主题演变侧面比例对电动车也至关重要。车底塞了一块10厘米的电池组,但为了整体比例姿态,车顶还不能抬高太多,于是窗线自然会被提高。经典的“侧窗:车体”比例(或者说上下比例)一般在0.55到0.65之间,强调运动的车型可能会低至0.5,但电动车的车体加厚会让这个比例更小,直逼0.4,于是早期的电动车设计师想出了“增加一块黑色饰件”的方式来迎合传统审美。
图13:雪佛兰两代Volt的侧面比例,电动车造型特征的某种“觉醒”
时过境迁,现在的电动车已经可以坦然接受更窄的侧窗,甚至可以看到,燃油车的侧窗也有越来越窄的势头。
推倒高墙,搬来桌子
Newsolutions
1.新总布置newpackage
侧窗变窄的另一个原因,是车顶的空间更大了——为了在底盘增高的前提下尽量压低外饰的车顶高度,同时保证车内乘客的头部空间,电动车常常采用薄薄一层全景天窗来代替原本的金属车顶,相当于把乘坐空间整体架高了。
图14:以长度而论,LucidAir的外部尺寸小于奔驰S级和宝马7系,内部空间却略胜一筹
同时,由于电池续航的焦虑,电动车的空气动力学明显更侧重降低阻力,A柱为此更加倾斜前移,加之前舱需要布置的部件较少,车内的X向空间相对宽裕,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机关系,进而改变了内外饰造型。
我们以奔驰两款兄弟车型,款S级和款EQS来说明。
图15:同属一代的奔驰S级和EQS这两款车长度和高度都接近,零部件也大量共用,但造型风格却在优雅的基调上呈现出明显差异。我们提炼其核心造型元素,会发现S更接近“轿子”式的三厢均衡布局,更端正,而EQS更流线动感,三厢之间连贯,呈现出一种“鲸豚式俯冲”的审美。
图16:抽象的侧面比例这种区别固然有设计师刻意的安排,但在人机布置上也有迹可循。由于底盘电池组的布置,EQS的座椅明显更高,尤其是后排座椅。这就要求后排车顶不能快速向下“溜”,而要保持在较高的位置,以保证后排头部空间。因此车顶就较为自然地与车尾连贯为一个整体。从车身轮廓可以看出,EQS座舱车顶始终高于S级,但前舱盖比S更低——这是出于更好的降阻特性考虑。
图17:图18:不同的座椅高度决定了不同的人机布局,进而影响了车顶曲线和整车姿态
从下面的动图,我们能直观地看出二者车内坐姿的差异——S更偏后下方,EQS则更向前、向上。而这种差异,又会引发内饰的巨大变革。
图19:“前倾”和“后坐”,不同的外部姿态也正是内部布置的外化
2.新座舱布局newcockpit
传统的主仪表台(尤其是三厢轿车主仪表台)是驾驶者前方的一堵墙,主要发力点在朝向车后方向的立面。但随着电动车驾驶者坐姿抬高,更接近于“俯视”角度,主仪表台也相对降低了,从“一堵墙”向“一张桌子”进化。再加上电动与智能的强相关性,电动车屏幕相对抬高增大,朝天面逐渐代替立面,成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