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内燃机 >> 内燃机前景 >> 能源危机有望终结空气燃料技术横空出世,全
文|老史
编辑|老史
瑞士这个欧洲小国,凭借着纵横捭阖之术一直在欧洲混得风生水起,很多自媒体把瑞士吹上了天。给国人最大的映像就是瑞士银行可以合法外国人的钱以外,还有超高的福利,让无数还在内卷的人心生向往。
但他们却忽略了小国瑞士能够在大国之间混的是游刃有余,原因之一是瑞士有着一批继承了日耳曼人的科学技术和干架本事的日耳曼科学家们。
而最近这批科学家们搞事了,在知名科学期刊《自然》发表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成果“空气燃料”,是的,你没听错,在空气中提取燃料。
这是什么黑科技技术?难不成全球变暖将是个笑话?这个黑技术难不成还能有望终结能源危机?
空气竟然能提取燃料?
空气提取燃料听起来似乎像是某个民科的科学家说男人也能生娃一样扯,而事实是他们真的做成了。
这项技术看起来字面意思像极了凭空造物,但还真有这么点意思。
根据《自然》杂志上的相关描述,就是利用阳光和空气直接生产液态烃或甲醇燃料。前者是石油的主要成分,而甲醇其实一直被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品。
但重点不在这,这套技术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利用一套看起来像极了雷达的仪器,利用光催化形成了一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的催化技术下形成了液态烃或甲醇,但重点也不在这。
而是在7小时内生产了32毫升纯的甲醇,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耗能相当于一盏9w的日光灯照明15小时消耗的电量,意味着这项技术耗能极低。剩下的就是如何批量生产设备,只要制造设备的成本足够低,全球变暖真的可能成为一个笑话。
空气燃料技术到底是什么?
说恐怖点,空气燃料技术取得的成绩不亚于我国人工合成淀粉技术,因为这项技术足以改变人类的命运。
根据论文相关内容介绍,该装置能在光照环境下工作7小时,在这期间会连续发生17次氧化还原反应,收获96.2升合成气体,而这些合成气在装置中进行6次循环转化后加工成甲醇,最终计算摩尔转化率为85%。
这样对比一下,石油的形成速度实在太慢!
石油是由史前生物和藻类的尸体经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百度百科介绍,石油的形成周期至少需要万年,如今被人类提速到只要7个小时。
这意味着什么?人类可以彻底摆脱能源危机,而二氧化碳也可以被重复使用。
开发这项技术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和提供实验设备的克莱姆工程股份公司是直接从空气中捕捉二氧化碳和水分子,并且在95度的环境和0.1-0.3个保准大气压下进行工作,每个循环周期在3个小时。
每43分钟捕捉的空气高达0立方米,每5.5次循环可从空气中提取8kg纯度为98%的二氧化碳,和20-40kg的水。
这意味着二氧化碳将会变废为宝,成为一种商品,而现有的所以降低碳排放的设备将会成为阻碍发展的一种方式,因为抽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就能达到85%摩尔转化率。
二氧化碳平均约占大气体积的ppm左右,也就是说只有0.04%,二氧化碳最高的地区也不过ppm。
如果直接将火电厂以及炼钢厂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收集,并且提供给其他生产商用于生产甲醇或者液态烃,这样人类“碳中和”的目标甚至能提前实现,并彻底把二氧化碳碳变废为宝。所以研究人员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未来1%干旱土地就能生产全球所有的航空燃料”。
随着这项技术的普及,人类的能源就会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回收重新制作成燃料,根据热力学定律,避免不了损耗。按照相关科学人员的说话,80%温室气体可以避免排放,这句话是不是意味着人类排放的80%的二氧化碳可以回收?没有查到资料,鄙人不做解读。
不过这项技术并不是刚刚出炉的脆皮五花肉,而是一个腌制很久的老火腿,很多国家都开展了类似的研究。早在年英国有一家名为空气燃料合成的公司简称-AFS。
这家英国公司利用类似的技术生产液化烷烃,而烷烃是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算得上是空气燃料合成技术的始祖。虽然这家公司说自己会从年开始量产合成石油,但是到了年这家公司屁都没生产出来。这就是典型的技术不够营销凑,没有马斯克的命,却有着马斯克的病。
不过这类技术都是利用二氧化碳+氢气生产甲醇、甲酸的方式。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核心化学方程式都是CO(g)+2H2(g)=CH3OH(甲醇),原理只有一个,但技术路子远不止一个。
鄙人查阅知网,国内做类似技术的高校和企业多如牛毛,对相关技术的催化剂以及设备的研究的论文一大把。
除此之外,利用二氧化碳生产甲烷、二甲醚、甲酸、尿素等多种化学物质的论文也是一堆。
因为甲烷、二甲醚都可以作为燃料使用,而甲酸可用于农药、皮革、染料、医药和橡胶等工业。而尿素最主要的用途就是化肥,而化肥关系到农业,没有农业人类难以生存。
随着五位大流氓和一群小流氓对于全球变暖达成共识,出现任何一种利用二氧化碳的技术的企业和高校,就如同大美女逛大街-男人前仆后继的跟着瞧。
这就意味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