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内燃机 >> 内燃机前景 >> 汽车行业专题研究报告800V架构渐近,引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创证券,张程航)
一、V高压平台渐近,加快解决续航、充电焦虑问题
(一)电动车V高压平台正逐步落地
因动力源差异,燃油车和电动车的电压平台差异大。燃油车动力源来自内燃机,车用电器对输出功率要求不高,低电压平台即可满足:年,蓄电池首次引入汽车;年普及,电压仅为6V。随着车载电器增多,车企相继推出12V-48V等系统,适配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源的车型。而纯电车型动力源是电机和电池,需要较大的输入/出功率,车内电压平台通常高于燃油车。纯乘用车电压通常在-V之间。
V高压系统通常包括:电池、电机、电控、充电机(OBC)、高低压转换器(DC/DC)、高压控制盒(PDU)、连接器及线束、电机/电池热管理相关零部件。
从核心功能上看:1)电池是所有电器的供电单元,PDU对电池、电路起保护作用;2)驱动电机及控制器是动力源,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3)DC/DC对高低压进行转化,满足车内低电压用电需求;4)OBC将充电桩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进而通过分线盒给电池充电。
V高压平台车型出现后,国内车企从技术迭代角度开始跟进V架构。保时捷Taycan是首款V高压平台的量产车型,已将最大充电功率提升至KW,可以在大约23分钟内,把动力电池5%充至80%,相当于公里的续航能力。同等功率下,当电压从V提升到V,工作电流将降低一半,进而线束体积、功率损耗均有下降。国内车企目前纷纷跟进V高压平台架构,有望在年陆续实现量产:
1)比亚迪:年9,上海车展发布e平台3.0,提供V闪充功能,充电5分钟可增加续航公里,搭载V平台的车型有望年量产。
2)吉利极氪:年9月,发布子品牌极氪,充电桩最大功率达KW。极氪采用的浩瀚架构具备V和V两种电压架构,10%-80%SOC充电时间仅需30分钟,充电5分钟续航可增加公里。搭载V的产品有望在-年亮相。
3)北汽极狐:年4月,发布极狐αSHi版,具备V充电架构,2.2C闪充技术能实现10分钟补充公里续航的电量,30%-80%SOC充电时间仅为15分钟。
4)广汽埃安:年8月,发布A超充桩,峰值电压V,电流A,未来将超倍速电池技术搭载于AION系列车型,可充电5分钟,续航公里。
5)东风岚图:年9月,发布最新V高压超级快充技术,在KW超级充电桩的加持下,充电速率可提升%,可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公里。
6)小鹏汽车:年10月,公布首个量产的V高压SiC平台,充电峰值电流超过A,采用高能量密度、高充电倍率电池,充电5分钟最高可补充续航公里。
7)现代:年12月,发布E-GMP平台,标配V系统同时配套V超高速充电基础设施,可实现14分钟快充80%,充电5分钟可行使约公里。
(二)V方案是降低续航及充电焦虑的主流选择
新能源汽车普及过程中,续航和充电速度是两大短板。相较于燃油车,大部分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低于公里,普遍低于燃油车的续航里程,较难满足城际间长里程行驶需求。另一方面,现有的充电技术需要消费者等待40分钟甚至更久才可充满,而燃油车的加油过程仅需要5分钟,对比之下补能效率更低。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是两大短板,制约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车企的解决方案包括:提升带电量、提高补能效率。
提升带电量能够缓解续航问题,但边际效益递减。HEV、PHEV、EREV车型通过燃油的方式提高续航水平。纯电车型可通过增加电池带电量实现高续航目的,目前特斯拉Model3高性能版CLTC标准的续航里程达公里。但电池是新能源车价值量最高的部件,带电量提升会导致边际成本和整车重量增加,购车成本与整车功耗也将随之增加。
提高补能效率,主流解决方案有两种:换电、大功率快充。
1)换电:换电把新能源车充电时间替换成换电时间,代表企业有蔚来汽车,其二代换电站换电效率已提升至约5分钟/车,接近于普通燃油车一次加油的水平。但各品牌车型电池规格不同,换电技术的推广极度依赖于车企自建的换电体系,大规模推广的成本及难度较高。
2)高电流低电压(V)充电:根据功率、电压、电流关系公式=,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充电电压或电流其中任一提高即可提高充电效率。特斯拉、极氪是大电流超充的代表品牌,其中特斯拉V3超充桩能在V电压的条件下达到kW的峰值充电功率,15分钟可补充Model3约公里续航所需电量。
高电流推广难度同样较大。根据焦耳定律=2,当通电时间与电阻不变,热量与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大电流快充将大幅增加充电过程中的热量。特斯拉V3超充桩峰值工作电流超过A,需要使用更粗的线束,同时对散热技术要求更高。目前国内车厂并没有在散热方案上做大幅定制化改动。大电流充电桩同样极度依赖自建体系,推广成本高。另外,目前的大电流模式仅能在10%-20%SOC进行最大功率充电,在其他区间充电功率也有明显下降,高效充电并非全程覆盖。
3)高电压(V)低电流充电:目前整车普遍使用V架构,切换V架构能够使充电时间减少一半。保时捷Taycan是第一台量产的V架构电动车;小鹏最新发布的G9是国内首款基于V高压SiC(碳化硅)平台的量产车,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公里。
V架构使整车具有更高的效率。V电压平台推出后,相较于V平台,工作电流更小,进而节省线束体积、降低电路内阻损耗,变相提升了功率密度和能量使用效率。在功率不变前提下,我们预计V平台的推出,续航里程将增加10%、充电速度将提升一倍以上。当然,实际快充技术的普及需要充电桩功率和电池充电倍率的同步匹配。
二、电气类零部件需要再验证,格局重构下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车企应用V平台架构,需要对电气系统零部件重新验证,对功率器件的耐压、损耗、抗热的要求更高。SiC材料在相关性能上较硅基材料表现更优异,有望迎来大规模普及。考虑供应安全和成本,国产SiC器件具备弯道超车的潜力。我们认为V平台对供应链影响主要体现在:
1)单车价值量变化:SiC材料较硅基产品的高压性能突出,但初期成本较高(部件成本是原来的的2-3倍,系统总成本增加10%-20%),规模化量产后有望逐步降低;2)供应格局变化:新项目带来国产替代机遇,国内供应商的扩产能力、研发服务能力、和产品性价比都更加优秀,有望把握新项目机会快速渗透;3)新技术加速上车:新电压架构的推广也将带动冗余设计的发展,电动新技术有望加速上车,例如油冷电机技术、扁线电机技术等。
根据我们测算,、年V行业市场规模有望分别达到/亿元,其中:电机电控/亿元,OBC+DC/DC87/亿元,连接器及线束64/亿元。-年国内V产业从无到有,年-年复合增速有望超过70%(爆发增长),年-年复合增速约为20%(稳步增长)。
从竞争格局角度,电机电控(含功率半导体)、连接器及线束方向上市公司较多,未来国产替代有望加速;OBC+DC/DC行业上市公司较少,未来或有新进入者参与竞争(杭州富特、深圳威迈斯)。当前竞争格局并未定型,未来有望孵化多家百亿级细分龙头。
核心假设:1)V平台应用SiC器件方案,短期推高系统整体成本。2)随着年SiC方案开始量产普及,-年年降较快(5%/年);年年V进入稳定增长,年降2%/年。(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一)零部件需再验证,迎升级/更新机遇
升级V平台需要对零部件重新验证,功率器件要求更高。应用V电压平台需要对现有的电子电器架构重新验证,尤其是功率器件的要求更高。目前车规级的功率半导体主要是硅基IGBT,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动控制系统、车载空调系统、充电桩逆变器三个子系统中,车内IGBT约占整车成本的7%-10%,是除电池以外成本第二高的元件。V平台架构升级至V平台对功率半导体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
1)耐压:在V直流母线电压下,IGBT模块承受的最大电压在V左右;在V以上直流母线电压下,功率器件耐压需要提高到1V以上。尽管英飞凌、富士、罗姆等厂家推出了1V耐压的车规级IGBT,但成本较高并未实现规模化应用。对比之下,SiC器件在高压下性能更好。
2)损耗:根据NE时代,碳化硅在导通损耗、开关损耗表现方面优于IGBT,在V母线电压下,应用1V碳化硅模块的整车损耗较V的IGBT降低6.9%;若电压升至V,整车损耗将进一步降低7.6%。
3)抗高温:在高电压快充方案下,尽管在相同充电功率情况下电流增加幅度较大电流方案要小,但大功率快充需要电压、电流同增,因此发热量增加,对功率器件抗高温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碳化硅理论上能够在远超℃高温的正常工作,较硅基IGBT更加适应未来V平台架构的发展。
初期碳化硅成本较高,推高相关零部件价值量。目前具有碳化硅量产能力的厂家数量稀少,主要位于欧美,如科锐、罗姆、意法、博世等,其中科锐市场份额最大。早期碳化硅器件价格高于硅基IGBT,量产后或能降至IGBT的2倍左右。V平台架构的升级带来核心功率器件的切换,核心部件成本上升短期将推高电动控制系统、车载空调系统、充电桩逆变器等部件的单车价值量。
目前碳化硅实际应用较少,国产SiC器件有望迎来发展机遇。欧美新能源汽车碳化硅技术集中批产时间多数在年,欧美晶圆厂商产能扩张规划基本与之匹配,目前仅特斯拉Model3与比亚迪汉实际应用碳化硅功率器件。而根据国内新能源车升级V平台计划,年碳化硅器件需求旺盛。相较于硅基IGBT,不少国产供应商具备SiC的研发量产能力,未来有望快速扩产响应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外溢需求。
受碳化硅应用与系统升级影响,我们预计以下零部件成本会相应变化:
1)电机电控:V平台或要求电机控制器应用的功率器件从硅基IGBT升级至碳化硅MOSFET,短期成本相应上升;但碳化硅的应用将减少电机系统的功耗、提高功率密度,因此整体结构缩小、壳体线路布局优化,单电机的成本将有所下降。若考虑零部件供应商借此机会推出一些新的电机技术(油冷、扁线电机),我们预计电机成本有所增加,电驱系统(电机、电控、减速器)单车价值增加10-15%。
2)电池:碳化硅应用将提高整车效率,电池做功效果预计能提高20-25%,在同等续航要求的情况下,电池带电量得以下降,我们预计能够降低电池2-3%成本。但车企后续也将推出更高带电量的电池,这部分成本的下降难直观反映。
3)DC/DC+OBC:该集成部件主要构成为功率器件,我们预计碳化硅的应用将使其成本在0-0元的基础上提高10-15%。
4)连接器+线束:平台架构从V升级至V要求连接器重新选型,连接器数量可能增加(增加大功率快充接口);在同等功率条件下,电压提高,电流减小,线缆耐压性提高、体积减下;我们预计连接器+线束综合成本将由约0元小幅上升。
5)滤波系统:主要包括电容和磁环,原滤波系统基于V架构设计,升级V后EMC辐射量会变化,整车滤波系统需重新设计。
6)继电器:升级V平台要求继电器耐压性提升,现有部分继电器能够兼容高电压,若更换非兼容高电压继电器,预计成本增加5-10%。
(二)核心环节弯道超车,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行业层面:国内新能源汽车单月渗透率一度突破20%,预计-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分别达到/万辆。而在IGBT、碳化硅、车用芯片、连接器、电容等领域,国外厂家如英飞凌(IGBT)、科锐(SiC)、罗姆(SiC)、泰科(连接器)、EPCOS(电容)等占据头部地位。在海外电动化速度慢于国内、疫情反复的背景下,国内电动车企的量产和研发需求被滞后。车企有诉求寻找供应商保护供应安全、加快技术迭代。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