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

孙永才持续创新,让中国高铁领先世界中国

发布时间:2024/12/6 11:44:34   
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412/l4oeln0.html
当年坐绿皮车多公里“晃”14个小时的经历,让他有了“坐上更快更舒适的车”的梦想;本世纪初兴起的波澜壮阔的中国铁路建设热潮,让他成为高速列车攻坚克难的领军人物;他参与和见证了中国轨道交通行业的恢宏变迁,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他主持研制成功“复兴号”高速列车,让中国高铁迈入领先世界的新时代。年12月29日,中国科协、人民日报社共同主办的“礼赞科学家精神”中国科协甲子华诞特别奉献专题活动在北京举行。刚刚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的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车”)总经理孙永才应邀出席活动,并以亲身经历向与会嘉宾和采访记者介绍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畅谈了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体会,受到与会者的热情赞扬。改革开放40年来,从“绿皮车”到动车组,从“万国机车”到“复兴号”,从普通铁路到高速铁路,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一次次速度的飞跃,既见证了国家发展,也见证了科技的进步。可以说,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既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通过科技创新“弯道超车”的一个成功范例,“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享誉世界的“亮丽名片”。在去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铁为什么能从“追赶”到“引领”?孙永才认为,“正是改革开放赋予的创新潜能,让我们在发展道路上不断刷新中国速度的奇迹。”作为行业领军人物,他参与和见证了中国轨道交通的恢宏变迁,参与和见证了不断刷新中国速度的奇迹。在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作为“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制的主持者,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刻苦攻关,机车技术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年11月,孙永才出生在吉林省一个农村家庭。他童年少年关于火车的记忆,竟全部来自电影,并产生了对火车有了憧憬。“小时候看电影《铁道游击队》时就想,我以后也要去造火车。”于是,年,孙永才报考了大连铁道学院,那年夏天,他从长春乘火车去大连报道时,多公里他坐绿皮火车“晃”了14个小时。“慢、热,心里头就焦躁,那时候就在想我们什么时候能坐上更快更舒适的车。”孙永才说,关于车的梦想就是在那个时候扎了根。大学毕业后,孙永才被分配到大连机车车辆厂工作。年5月,德国高铁ICE以公里的时速创下世界纪录。当时,中国铁路平均运行时速约50公里。孙永才入厂不足一年,便全身心投入到柴油机技术研究中。怀着满腔热情,孙永才与工友一起研究工具工装、破解生产瓶颈、提升产品质量,短时间内掌握了机体加工工艺,从众多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老师傅口中的“才子”,并快速成长为年轻有为的管理者。年,中国铁路跨世纪大提速的序幕正式拉开,此后10年间连续6次大提速,从“大重量、高密度、中低速度”到“快速度、大重量、高密度”,中国铁路发展迈入全新时期。在原铁道部的主持组织下,一大批铁路干线、铁路复线及干线电气化改造项目快速启动。时任工厂副厂长的孙永才敏锐地觉察到这将是企业发展的崭新机遇,要从传统直流技术向交流传动技术“交直并重”转变,从单一内燃机车向电力机车“内电并举”跨越。在他的带领下,工厂引入国际先进的高新技术和数字化加工设备,向着内燃机车技术改造和电力机车转型升级迈进。不到3年的时间,首台韶山7E型交直流机车、首台时速公里货运交流电力机车及“金轮号”、“普天号”内燃动车组在这里诞生,创造了让外商吃惊的“中国速度”。年初,国家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迎来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历史契机。原铁道部从国内多家主机厂家中选出优秀企业,进行技贸结合和技术引进。由于技术储备丰富,由大连机车车辆厂转制成的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成为重点扶持单位。此时的孙永才作为公司主管副总经理,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机遇。5年时间里,在原铁道部的指导下,孙永才带领技术研发团队,联合铁路局和科研院校,投入“大功率机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究”项目,在大功率柴油机、牵引变流装置等关键技术领域联合攻关。从单轴功率1KW的六轴大功率电力机车到带直供电客货通用六轴大功率交流谱系机车,具有完全“中国基因”的机车产品相继问世。至年,大功率交流内燃机车、大功率交流电力机车两大技术平台先后落成,我国机车技术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在孙永才的带领下,大连机车车辆公司也迅速跻身我国大功率电力机车主要生产单位,成为铁路大提速的主力车型生产企业。年11月,由他牵头的“六轴kW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研发及应用”重点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协同创新,让“复兴号”高速列车领先世界年,中国南车、中国北车按照国务院“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在原铁道部的组织下,对国外高铁技术平台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与经验。为了避免陷入“市场换技术”导致“引进再引进”的怪圈,年,原铁道部与科技部联合实施《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中国高铁进入全面自主创新的黄金时代。年,孙永才调入北京的中国北车集团总部任总工程师后,立即投入到新一代CRH高速动车组的研制工作中,这是一项没有任何国内外经验可借鉴的庞大工程。这一年,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速铁路开工建设,并计划在3年后开通运营。世界首条时速公里速度等级的高寒高速铁路——哈大高铁也在处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CRH将作为两条线路运营的主力车型,其研制可谓难关重重。为推进CRH动车组的研制,孙永才提出“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理念,搭建起“两厂三地”协同创新模式,25所重点高校,11所一流科研院所,51家国家级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上万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国家级研发团队,集中力量攻克核心技术难关。两年多的时间里,孙永才穿梭于紧张的研发设计现场、繁忙的生产线、大山腹地的试验线,提问题、听汇报、提思路、作部署,展现了技术人员“掘地三尺”的较真劲儿。在他的统筹策划下,异地协同设计平台充分发挥了资源联结作用,动车组研发周期一举缩短40%。“到北京的集团总部工作后,我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动车组的研发、运用、售后服务工作中,每一个动车组在研制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我都知道。”孙永才说,动车组在研发运用中暴露的所有问题,都是我领着大家一起去研究解决的。年5月,CRH高速动车组惊艳问世。试验结果表明,动车组在运营速度、安全性、舒适性和节能环保等指标满足设定的顶层技术指标要求,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其中CRHBG型动车组攻克“六大关键抗高寒技术”,成为在世界首列在-40°C环境中以时速公里等级运营的动车组。“协同创新”成为经典的集成创新模式,在国内甚至中俄高铁等海外项目的研发中屡建新功。年,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牵头组织下,中国中车首次以中国标准为主导,按照正向设计思路,以自主化、简统化、互联互通、技术先进为目标,开启了时速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研发工作。孙永才再次参与到“复兴号”研发“联合战舰”的组建和统筹工作中。“复兴号”的研发联合了众多科研机构、高校、国内企业,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开放、协同、一体化、全球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期间,孙永才深入各研发单位,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45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