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旧日本海军,小伙伴们想到的想必都是战列舰这等庞然大物。而本期武研社,哈雷就反其道而行,说说体型小巧的“特二式内火艇”。听名字,艇不就是船么?但“特二”却是一种两栖坦克。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这款“坦克”。哦不,是艇!“特二式内火艇”陆军造航母,海军造坦克如《武士窃国》中所讲的那样,旧日本陆海军一直矛盾重重,二者之间毫无信任可言。尤其在二战中两军种间互相挖坑,是为日本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装备上二者依旧如此,早在年日本旧开始了水陆两栖坦克的研制工作,只不过这项工作当时由陆军牵头,对此海军自然不能视若无睹。日本陆军造的“航母”——熊野丸年,日本海军委托三菱公司研制一款水陆两栖坦克,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要求“随你们怎么开心,但是它必须像船一样在水上行驶”。三菱最终也完成了任务,于年造出了实验车。年日本海军接收此装备,为与陆军马鹿以示区分,为其起了个特二的名字——特殊二型内燃机艇(特二式内火艇)。拆去浮箱的特二式内火艇独特的结构虽然特二式被定义为“艇”,而且海军内部文件也以“艘”这个词来登记特二式的数量,但毫无疑问它确是两栖坦克。且因海军要求能利用潜艇运输,特二式采用全焊接结构,舱门处均由橡胶条密封,使车体拥有极强的水密性。模型所展现的“特二”构造后部安上了2具螺旋桨推进器,用于水上航行。当水上航行时,由一套复杂的传动齿轮将引擎的动力转接给螺旋桨,用后部浮箱上的两个方向舵控制方向。由于只要求防御枪弹直射及适航性要求特二式的装甲很薄,正面为12mm,侧面10mm。特二式内火艇的前部浮箱本车最大的特点就是水上行驶时车身前后需要安装两个浮箱,浮箱被划分为几个水密舱。即使被击穿,也能保持浮力,浮箱登陆后取除。另外,如果是潜艇运输,还要拆掉发动机及电气设备,在登陆时花约半小时安装,指挥塔和换气塔在登陆后也会被去掉。特二式的后部浮箱单薄的火力为了加快研发速度,三菱的设计师们参照了二式轻战车炮塔和九五式轻战车车体的设计。前期型搭载了一门九四式37毫米战车炮或九八式37毫米战车炮。后期型为了加强火力搭载了一门一式37毫米战车炮。“特二”的炮塔(藏品位于库宾卡博物馆一式37毫米战车炮在前者的基础上加大了炮膛,加长了炮管,使之发射的穿甲弹能够达到m/s的速度,在米处可勉强击穿早期型谢尔曼的侧面。外炮塔里还安装了一挺同轴机枪。车体左前方也配备一挺,二者皆是九七式车载重机枪。此外,部分特二式还在炮塔上安装了一挺高射机枪。在卸去浮箱后才能看见车体前部的机枪战斗经历战时特二式内火艇主要配属于驻扎南方岛屿的海军陆战队及驻本土的海军守备队,虽然其搭载的主炮已被认为威力不足,但“特二”还是得到了广泛运用。毕竟作为海军,有车就不错了,还要啥“自行车”?特二式内火艇:只不过战后美军在测试它它首次参加实战是在塞班岛,一共部署了10辆,结果全部损失。由于不是登陆作战,所以塞班岛的这些战车没有安装浮箱。此战,特二式没有发挥自己奇袭的优势,反而作为固定火力点支援步兵。另外在莱特岛之战中特二式内火艇也参与其中。塞班岛上的“特二”为了增援被美军切断补给将近两个月的塞班岛上的陆军,被称为“逆上陆”的行动在年10月下旬开始计划,并于12月夜间实施了作战:在2艘驱逐舰夕月、桐保护下,由三艘二等运输舰搭载的11辆特二式内火艇在莱特岛奥莫克湾登陆。夕月号:属睦月级,玩过战舰世界的都知在损失了1艘运输舰和夕月号之后,8辆车和大部分士兵都成功登陆,被编入陆军第26师团。但登陆不久之后,他们就遭遇了美军77师的谢尔曼坦克,损失惨重。最后,这批特二式内火艇在尝试夺回北部机场的战斗中全部损失。美军正在检查被遗弃的“特二”注定的结局尽管“特二”在年就已定型,但战争后期日军节节败退,原材料难以供应,因而其直到战争结束也只完成了辆,连美国谢尔曼坦克产量的零头都不到。但特二式却也是为数不多让美军感兴趣的装备,在日本投降后美军曾多次调查研究了特二式。正向美国民众展览的特二式内火艇,以此不过由于产量不大的缘故,如今我们只能在美国阿伯丁坦克博物馆和俄国的库宾卡坦克博物馆等少数地方捡到它,来回忆这段疯狂的战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6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