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内燃机 >> 内燃机市场 >> 测试2017款宝马i3豪华型交流电也能3
想必大家已经知道年北京小客车指标电动车已经超过了汽油车,那些一直摇不到的朋友是不是开始想转投电动车怀抱了呢?那么在哪充电、充电速度快慢、续航里程到底多少等,这些和日常使用息息相关的问题你都了解清楚了吗?如果你还是一头雾水,那一定要看我们之后推出的电动车大横评文章,在整个横评过程中,宝马i3是这次横评车型中唯一的一款进口电动车,上市三年多的它现在再来考量一次,似乎更能看出电动车是否真的实用。
对于i3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下半年上市,44.98万元的售价并不便宜,更何况当时车型的续航里程在-公里之间,应该说买它的人肯定是真爱。但经过3年的“进化”,今天我们测试的车型续航里程,已经提高到公里(官方数据),另外像碳纤维车身、对开门设计,以及家居化的内饰风格依旧保留,这让i3相比其他电动车或汽油车与众不同,我想也更符合购买其消费人群注重环保,追求个性的风格,更何况现在还有5-6折的价格优惠,再加上纯进口的身份,这样比较下来i3还是非常划算的。但遗憾的是i3依旧不支持国内的快充电桩,所以这次横评i3的充电时长和便利性,就变成了我们这次考核的主要项目之一了。
性能测试:0-km/h加速7.9秒-0km/h制动39.4米
首先我们来看看i3的测试成绩,基础信息介绍一下,电机方面,和前款没有变化,依旧是最大功率kW,最大扭矩Nm。但电池容量从刚上市时的19kWh增加到33kWh,续航里程也达到了公里。
视频正在加载中...
虽然取消了变速器,但测试过程和传统燃油车没有太多差异,在同时踩住刹车和“油门”踏板的情况下弹射起步,松开刹车踏板的瞬间,电动机的强大扭矩就可完全爆发,并且没有变速器,整个加速过程顺畅,毫无任何中断。采用碳纤维车身+电动机后置的布局,使车身重量分配更加均匀,即便没有关闭ESP系统,车轮也没有发生空转,最终i3的加速时间为7.9秒。从G值曲线我们可以看出,最大g值0.46在整个加速过程中基本保持,这和传统内燃机车完全不同。
视频正在加载中...
在刹车测试中,一直担心i3配备的宽的较窄节油轮胎会影响成绩,但从实际表现看我是多虑了。经过多次测试,或许是因为电池的布局使重心更低,所以整体姿态非常“优雅”,没有太多“点头”情况发生,而39米的成绩也不错的。
日常驾驶
i3的档位设计在方向柱上,和怀挡的设计十分类似,但D挡和R挡的设计是相反的,刚上车的时候可能需要适应。向前推切换到D挡,你会发现,如果你不睬油门,i3是不会前进的,这和一些超级跑车的设计有些类似。在这些都适应后,日常驾驶i3应该说是我驾驶的电动车中,性格最明显的车型,为啥这样说呢?
日常加速和传统内燃机车没有差异,直接的动力输出非常顺畅,但当你松开油门踏板,准备让车辆滑行的时候,i3的动能回收系统会立刻介入,这时就像我们轻踩刹车一样,速度骤降,刹车灯也会随之亮起。虽然整个过程均匀线性,但失去了传统车辆依靠惯性而滑行的过程,初次驾驶还是难以适应,但好处是省去了踩刹车的过程。
如何应对整个问题,我们发现当你想滑行的时候,不能一下松开油门,轻抬油门或者说是“含着”油门,这样可以减轻整个动能回收的力度,这样就能和燃油车的“滑行”效果类似了,只是你需要把握力度控制油门,长时间驾驶肯定会增加疲劳度。
宝马的工程师们为i3提供了三种驾驶模式,除了不同的续航里程,在驾驶调校方面也略有差异。不同于燃油车,i3没有sport模式,启动车辆后默认的是COMFORT舒适模式,这时“动力全开”,油门响应非常积极,空调和座椅加热都可以使用,所以续航里程也是最短的;ECOPRO节能模式下,油门变得略微迟缓一些,但个人觉得两种模式下差别并不是很大,另外空调的负载会被限制。
ECOPRO+超级节能模式下,最高车速被限制在90km/h,空调停止工作,座椅加热也不能启动;至于驾驶方面,油门被限制的反应非常迟缓,慢半拍的感觉会特别明显,但这时续航里程也变得最长。所以如何取舍就看当时的电量吧,但我们并不推荐日常使用ECOPRO+模式。
i3采用了碳纤维车身,铝合金的底盘结构,整体依旧保持了宝马的50:50的前后配重,悬挂方面使用了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结构,并且大量使用了铝合金材质。日常在城市使用i3为舒适性做出了明显的妥协,悬挂会过滤掉来自颠簸路面的大部分震动,高速时的起伏路也比较柔和。但转向系统的反馈力度有些出乎意料,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轻,但指向性非常准确,宝马车型的驾驶乐趣依旧没有丧失。
视频正在加载中...
提到i3测试车的第一件事是查看它的续航里程,表显公里,满电并且是ECOPRO+状态,行驶10公里达到公司后,然后再待晚上统一开到测试入住的酒店时,我们将空调和座椅加热一并打开,这时续航里程一下降至公里左右,整个40公里的行程,到达酒店时的表显里程为78公里,虽说我们使用了“最不节能”的方式使续航里程大减,但i3的续航里程计算还是非常准确了,所以车主完全可以按照里程提示,计算行程和充电计划。
前面说过,i3并不支持国内的快充电桩,也就是只能使用交流电充电,所以很多可以为横评测试电动车充电的地点,并不能支持i3慢充的充电桩,所以在寻找充电地点的时候费了些周折,最终我们是使用“特来电”的充电桩app进行的查找和充电操作的,好在充电地点并不收停车费,除了位置较偏僻外,并未给我们带来太多不便。但如果您家里或者公司有固定的充电桩,那这种不便就不存在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充电时长,安装官方说明,32安培单相电可以在3.8小时内为车辆充满80%的电量,作为一款不支持快充的车辆来说,这个数据我觉得的是可以接受的,实际表现又是怎样的呢?第一次充电前剩余里程为97公里,充满电时间大约为2小时50分钟;第二次充电前剩余里程为56公里,充满电时间大约为3.5个小时;第三次充电前剩余里程为62公里,充满电时间大约为3小时20分钟。
好了现在可以确定2件事,首先是官方给出的3.8小时为车辆充满是可信的,虽然我们充电时都没有让电池耗尽,但充电时间也没有超过3.5个小时,在只能使用交流电慢充的情况下,我们认为i3的充电时间还是可以让人接受的,此外在你开始充电的时,仪表盘就会显示出充满电的时间,这点就很有利于车主安排好时间;第二就是官方给出的公里的续航里程,我们发现它根据气温冷暖的差异很大,头两次我们都是在夜里充电,大约在零下3度左右,充满电后显示的最大续航里程为公里和公里,第三次是在中午进行充电的,大约在零上4度左右,最终的最大续航里程达到公里,所以温度的变化,对于i3的电池蓄能影响还是挺大的。
最后我们来看看i3的电耗成绩,我们总共进行了两次测试,分别为高速路况和拥堵路况。在测试前我们将空调调至25℃,并且一档风,这样i3的ECOPRO+就不能使用了,我们使用ECOPRO模式进行测试。最终高速路况行驶97公里,耗电量为18.9kWh/km,充电量为14.7度;拥堵路况行驶92公里,耗电量为13.05kWh/km,充电量为15.46度。可见,电动车和传统燃油车完全不同,越是拥堵路况越准确,利用制动时的充电反而会使续航里程增加;相对来说高速不是电动车的长处,电量消耗会更大,所以电动车还城市中使用优势更加明显。
最后再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i3的外形和内饰等方面的设计,虽说i3已经上市3年有余,但回想当年概念车发布的样式,量产后i3几乎延续了当时的设计。突破了传统宝马犀利的线条,取而代之的是时尚感和实用性。但在细节方面依旧具有宝马的元素,例如传统的双肾格栅设计,车身LOGO采用了蓝色来装饰;天使眼大灯换装了全新LED大灯,周围还用U行的LED日间行车灯来装饰。
内饰的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完全不像宝马,中控台上大面积使用的木纹装饰,让你仿佛置身在家中,工作一天后的疲惫在你上车的刹那间仿佛就能解放,这样的舒适和放松感是其他车型难以给予的。除了视觉享受,内饰最大的亮点是采用了极为环保的天然材料装饰,例如内饰板中使用了KENAF纤维,座椅上所用的织物甚至%由回收纤维构成,这些都进一步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
宝马i3的轴距只有mm,应该定位于紧凑级,但优化后的空间使前后乘坐者都拥有适宜的头部以及腿部空间。座椅设计看起来很薄,但质地柔软,只是全系不能电动调节,实在有些不上档次。发动机后置+电池底部化的设计,使车辆的后备厢并没有受到影响,-1升的行李厢空间和两厢的紧凑型车相差无几,把座椅折叠后也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平面,利用率一点不比燃油车低。
总结:
在接触i3之前,我对电动车可以说是不感兴趣的,但通过几天的驾驶让我对i3产生了好感,对电动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首先我想说的是充电方面,虽然i3目前只能使用国内的交流电进行充电,但3-4个小时就能充满的时长,我觉得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家里没有充电桩,常去的购物或商场有的话,去超市、吃饭或者看电影的时间,就能充满,时间方面并没有给我们造成困扰。里程方面,在使用空调的情况下,我们安装单程20公里,一周5天工作来计算,公里左右的续航有些紧张,但如果中间可以充一次电,里程方面还是可以让我们放心的,更何况目前充电真的比加油要便宜实惠很多。
抛开i3电动车特点以外,就车辆自身特点来说,i3绝对是目前50万以下最具个性的,碳纤维车身不单是可以吹牛的“花瓶”,对开门的设计更能吸引眼球,更何况它也非常实用。再加上目前6折左右的优惠,我们认为i3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对于追求环保、特立独行的年轻人来说,i3应该说是没有直接对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