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内燃机 >> 内燃机前景 >> 从玉米收割看美国农业美国的机械化水平那么
玉米,既是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还是重要的牲畜饲料。在全球就有超过一百多个国家种植。其中,美国和中国分别是全球玉米生产的冠亚军。
中美两个国家都拥有广阔的土地以发展农业,同为农业大国,二者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区别?中国的农民能否效仿美国农民的生产方式?
美国人是如何掰玉米的?美国人把玉米当作“真爱”。这种原产地就是美洲的本土作物,既能满足人口粮食的需要,又是能给畜牧业提供饲料。在美国平坦的土地上,这里的玉米田一样望不到尽头。
种那么多玉米,到收割的时候岂不是要花费无数的人力?
其实不然,美国大规模的玉米田可达上万亩,却只由一两个农场主照管,而他们的收割帮手正是各种先进的农业机器。
农业机械
按照玉米的用途,玉米收割机被细分成许多类型,不过大部分收割机都需要和运输车配合。
如果玉米是用作青贮饲料,那么当玉米成熟时,一台联合玉米收割机会开进农田,直接将地里的玉米从玉米棒到玉米杆全都收割并粉碎。
而在收割机旁边,还有一辆运输车和收割机保持平行移动。结果收割机收割、碾碎后的玉米就通过收割机头部那根长长的出料口,直接“喷”进旁边的运输车中。
要是收割的玉米并不用于青贮饲料,那么收割机的车头底下会有一排可以放下的,前端尖锐的铲子,这种铲子和用于青贮饲料的玉米收割机底下伸出去的铲子略有不同。
在作业时,铲子可以直接将玉米杆整个铲进收割车里,而车内的分拣系统又能自动将玉米棒分离出来,
被分离出来的玉米棒会被传送带运出,交给一旁并排行驶着的运输车。剩下的玉米杆和其他杂质,则直接从收割机的后部“排”出。经过粉碎的玉米杆对土地来说,又是天然的有机肥料。
大型的玉米收割机一次可以收割12行的玉米,一小时就能收割吨的玉米。只需要开过去一次,地里的玉米就全部都被收割干净了。除了收割高度机械化,美国农民播种时也十分依赖机器。
播种机器
中国农民又是怎么收割玉米的?年,中国设立了作物品种审定制度。截至年,中国共有个玉米品种通过国审,其中多个优良品种均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种植。
在培育玉米品种的同时,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同样也在提高。然而,尽管在年时中国的玉米机械播种率就已经达到了80%,但是机械收割率却只有63%。
这部分机械收割也只能实现机械摘穗,整个玉米生产劳动总量里55%的工作都必须是人工完成。这些工作包括田间收割、分拣脱粒和晾晒贮存。
夸张点说,在美国人开着机器就能迅速收完田里的玉米时,中国人还得一个一个用手处理玉米。
为什么我们无法实现高度机械化的农业生产,难道说我们的发展水平还达不到吗?
其实,光从机械制造和生产来说,中国的发展水平是排在世界前列的,甚至还有很多技术都实现了“弯道超车”,制约玉米种植机械化的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我国的耕地。我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为美国的14%。这些耕地并不集中在平坦开阔的平原地区,而是在到处分布在国内各地。
中国的地形复杂多变,而玉米的种植区从南到北都有。从地势相对平坦的东北到山峦起伏的西南,到处都有玉米的种植。
中国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农业人口和耕地都聚集在山区中,也就是说中国的农业并没有美国那样优越的地理优势。
其次,玉米种植范围跨度大还造成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玉米的播种和收获时间存在很大差异,这就给集中播种和收割带来困难。
要实现高度集中的机械化收割,那么玉米粒的含水率最好得低于24%。就算是考虑到气候的影响,玉米含水率也基本在25%~35%之间。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玉米种植区存在许多差异,气候就是其中之一。很多种植区生产的玉米粒并没有那么干燥,含水率较高。
这些干燥度不够的玉米是无法满足机械化收割条件的,于是注定有一部分耕地无法使用机器收割。
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的耕地有可能不会只种植一种作物。
虽然中国是玉米生产大国,但是我们并不是只种玉米。不同的作物需要不同的照料方式,一片土地可能是轮种作物。要是给每一种作物都配备先进的机器,反而提高了生产成本。
我们能学美国搞机械化生产吗?中国农业和美国农业有如此多的差别,是不是就说明我们不能像美国一样实现机械化生产呢?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实际上,在年年底,中国的农机总动力就达到了4.89千瓦。在那么多农业机器中,只是拖拉机,我国耕地平均拥有的拖拉机动力就已经也超过美国了。
很多人认为,就连综合机械率最高的黑龙江,每年5月都有大量人员来到粮食生产区进行人力插秧,这就说明我们的农业就是离不开人。
农业确实离不开人,但是这不是机械化水平越高就越能避免的。美国的农场里的确只有一两个农场主,但是他们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农民。
美国大型农场的运作也需要雇佣劳动力,即农场工人。但在美国的人口统计中,这些人被当作工人(Worker)而不是农民(Farmer)。
中国有季节性农机流动作业,美国也有季节性农场工人流动作业,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农业的确离不开人。
中国的农业生产是承包制,而非大企业直接接管。每块农田从播种到收割再到运输,都无法做到统一调度。
实际上,在国家多年的大力扶持下,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得到了显著提高,并且实现了因地制宜。可以说,现在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正是符合国情的。
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从美国身上学到东西。比如他们为了实现农田的机械化,对农田基本建设、灌溉设施、农田道路等基础设施的重视就值得我们借鉴。
而美国在生物科技上的投入,也再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才是发展的关键。
美国农业“开挂”史话又说回来,美国又是如何实现如此高度的农业机械化的呢?
提起美国农业,“高度机械化”“商品农业”一定是你能联想到的标签。而在几百年前,甚至只是一百年前,美国的农民还是依靠纯粹的人工劳动来发展农业。
美国农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美洲大陆刚被发现的时候。当时的欧洲移民者不仅在这片富有生机的“新大陆”从事耕种,还从非洲引进了奴隶来发展种植业。
除了种植欧洲移民常吃的小麦以外,原产于美洲的本土作物同样得到了大规模种植,这其中就包括了玉米。
当时的美国人从玉米的种植、收割到运输,全部需要人工完成。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给民众提供充足的口粮,大部分美国人都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年,仍然有大约50%的美国人口受雇于农业。
从历史上来看,美国的农业生产大致经历了两次突破。第一次突破开始于19世纪后半叶,得益于两次工业革命,生产机械化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美国进入了“镀金时代”。蓬勃发展的重工业让美国机械化水平快速发展。
大量机器被引用于农田,包括收割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在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和产值的同时,还削弱了对熟练工人的需求。
精巧高效的机器只需要技术人员就可以重复操作,大量的人口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年,美国的农民就已经开始用拖拉机耕作作物,到年,全美的拖拉机总数达到了万台。
二战开始时,第二次工业革命趋近结束。在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的几个国家中,美国就是其中一个。
第二次工业革命又被称为科技革命,人们除了在机器的各种用途和形式中获得突破,还解决了机器供能的问题。随着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机器的续航能力和工作效率都得到显著的提高。
二战后,美国农业迎来了第二次突破。这一次革命对美国整体的农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耕地面积并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美国却实现了农业的全盘机械化。
除了依靠各种农业机械,化学肥料、生物工程技术研发和数字化管理也都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现在,美国平均一平方公里的农田,只需要一位农业技术人员或一名农场主就可以完成所有生产活动。在年时,全美上下只有不到2%的人口还在从事农务工作。
在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很少,但美国却拥有28亿亩的耕地面积。
在28亿亩的耕地中,又有70%集中在大平原地区和内陆低原地区。这些成片的平坦耕地,就给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美国种植的作物种类并不多,常见的作物分为9个类型。大片的农场主要由农场主或大型企业直接管理,农业的集约化水平相当高。
全美的农业政策都由美国农业部负责管理,作物的科学研究和农民的财政资助都交给农业部负责。
在政策和大型企业的扶持管理下,美国农业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也就是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运转。
在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下,美国这个新型的农业国家完成了自己的“开挂”。